理论教育 助力专业写作:有效以读促写、以写连读、读写结合

助力专业写作:有效以读促写、以写连读、读写结合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紧密联系,阅读不仅滋润人生,还可为写作论题寻找根据,解决心中难解之谜。经验表明,当对某个问题苦思冥想不得其解、面对一个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时,如果阅读时遇到的一些材料能够用上,都可能使得我们眼前一亮、思路开通,进而转化为专业写作的力量。助力专业写作,是专业阅读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更要求我们活读活用、善于积累,如此才能实现有效的以读促写、以写连读、读写结合。

助力专业写作:有效以读促写、以写连读、读写结合

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紧密联系,阅读不仅滋润人生,还可为写作论题寻找根据,解决心中难解之谜。经验表明,当对某个问题苦思冥想不得其解、面对一个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时,如果阅读时遇到的一些材料能够用上,都可能使得我们眼前一亮、思路开通,进而转化为专业写作的力量。

请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的经验:

一次听一位名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她在对“央求”一词的处理上引起了我的关注,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却困难重重。无独有偶,听很多老师的课也遇到类似问题。当翻阅了王兴举老师的《知识、学习与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01)及《江苏教育科研》上关于人类两种知识的学习时,才豁然开朗。后来我以案例的方式撰写《从缄默知识到感受性教学》(《福建教育》2005/7A)一文。通过写此文,我不仅理解了这类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在此类知识的教学艺术上更上了一层。

再看笔者的一次经历。

倡导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成为近年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功用何在,成为笔者随之关注的问题。2012年,综合前期观察梳理,笔者撰写了《对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其中第一部分重点探讨的是“中小学教师研究功用之辨”:

对于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最突出的论调就是“无用论”, 这种论调适应了一种低端定位,以为埋头“抓成绩”即可,“成绩”亦非真正源于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追求,以此轻视、抵制专业诉求,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坐井观天、后劲不足、底蕴空乏。这种不利教师发展、束缚教师思维和视野的错误观念,容易为某些落后的管理思想奉迎,以此作为“简单管理”的信条,因为它看不到也不愿等待看到——专业学习、教学研究在促进教师、学校发展方面的文化意蕴和慢效应、潜在力,其核心表现就是不规范的办学和教学行为的蔓延、泛滥,无视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缺失人文情怀、疏离儿童心理世界

在随后的分析中,笔者引介了陈大伟教授《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中提出的一个颇具省思价值的命题,即“教育科研与教学合理性”的矛盾关系。在陈教授看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对学生成长最为根本的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

在我心目中,“敬”意味着敬畏,敬畏就是担心,就是害怕。担心、害怕什么?害怕自己的教育实践对不起学生,伤害了学生,妨碍了学生。为什么有这种担心呢?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在学校里,在课堂,随着时间流逝的是人的生命,人生是宝贵的。对于生命活动,我们不能不敬畏,不能不小心。(www.daowen.com)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作为基础。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牵涉到价值观、学生观、知识观、方法论等诸多问题,交织着伦理道德、个人追求和信念的矛盾冲突。没有教师的研究,就很难获得正确的教育认识和理解,也很难找到相对更合理的教育道路和方法。[7]

陈教授作为我国中小学教科研领域培训专家,其上述分析,恰好可以引为笔者阐述相应话题的很好论据。它告诉我们:淡化、摒弃“合理性”诉求的教学,可以把反常的因素正常化,进而造成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的异化,“研究无用论”自然也就有了市场。

笔者在后继分析中又适时引介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有关论述。

有人虽然多少认可教学研究之于中小学教师的功用,但更着意于一种“外用”:把它当成装点和掩饰,不深入细致地做实际工作,只是满足于一些好看不中用的花花草草,到头来左拼右凑充门面,这种“泡沫式”的“研究”充满浮躁,鲜有内涵,反而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负担,对专业发展当然也就没有多少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几个基本问题》中指出:“决定我们成绩的东西不应当是偶然的成功和侥幸所得,而应当是兢兢业业的探索,是对所做的事情与所得的结果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研究。”他强调“研究”的过程性、真实性,强调工作的目标指向必须和工作过程的合理优化有机结合,而不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为了追求外在的最终结果,对“所做的事情与所得的结果之间的依存关系”疏于反省,教师教学的合理性往往会越来越低,愈发滋生不当的功利之举。

助力专业写作,是专业阅读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更要求我们活读活用、善于积累,如此才能实现有效的以读促写、以写连读、读写结合。

这一讲所说的成果体现,侧重探讨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在阅读之后能够做什么,从哪些方向体现和转化“读之果”。从大范畴看,如果把“教师专业阅读”视为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专题的话,只要对相关问题有一定思考、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都可以说是专业阅读的成果体现,比如,教师自身总结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等。这种性质的探讨、研究同样有其意义,它所需要的专业阅读要求比前者更高。因为,这已不仅仅是阅读和借鉴一二书目的问题,而需要从更高站位对专业阅读之经验认识进行浓缩提炼。所以,没有更为广阔乃至深厚的阅读基础,也就谈不上对专业阅读进行总结研究,一般的流俗的经验之谈,是无法形成成果结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