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发展:伟大人物与社会变革

中国历史发展:伟大人物与社会变革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翻开20世纪历史第一页时,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幅十分悲惨的图画——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于是,在历史的潮流中,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历史之潮虽然是以波浪式前进的,但其总的流向是锐不可挡的。世纪末的中国,正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前进着。

中国历史发展:伟大人物与社会变革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独立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翻开20世纪历史第一页时,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幅十分悲惨的图画——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占领中国首都北京,并把北京划分成各国的占领区,悬挂他们的旗帜。这种屈辱的状况延续了整整一年,最后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告一段落。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如何才能谋求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人做过多次尝试:只搬用洋枪炮和某些近代工业技术的洋务运动很快就证明救不了中国;期望清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的变法也走不通;义和团那种“扶清灭洋”的旧式反抗又失败了。于是,迫使中国人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革命正是为了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于是,在历史的潮流中,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义者。当他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小团体“兴中会”的时候,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发生的。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而且使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情每况愈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们经历过极度的失望和苦闷,开始了新的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为之一新。

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又是前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极其复杂艰难的任务。为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指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经过20多年艰苦卓越、不屈不挠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到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00多年来受尽了苦难和屈辱的中国人,从此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www.daowen.com)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探索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

70年代末期,在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后,实行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又一场新的革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满怀信心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接连跨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像是一场不停步的接力跑那样,使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回顾了中华民族这百年巨变的历史。并且对21世纪的中国作了展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顺利地推向新世纪。

历史之潮虽然是以波浪式前进的,但其总的流向是锐不可挡的。世纪末的中国,正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前进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以强健的步伐迈向21世纪,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