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方法:探索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

研究方法:探索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男生37人,女生78人,平均年龄20.23岁。请16位平均年龄66岁的年老被试、21位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被试写下自己心目中的16种美德词汇。表13-3实验二材料有研究发现,人们对“年轻”这个概念有着很强的积极偏好。

研究方法:探索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

13.3.1.1 被试与材料

某大学学习公共心理学的本科生126人,剔除反应完全相同的被试数据,收集有效数据115份。其中男生37人,女生78人,平均年龄20.23岁。被试随机参与表13-3列出的实验组之一。

请16位平均年龄66岁的年老被试、21位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被试(不参加正式实验)写下自己心目中的16种美德词汇。选择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是宽容、谦虚、善良、孝顺、助人、正直、尊敬、诚实)。另匹配8个与之词频、笔画相近的中性词作为普通材料(厨房、贸易等)。再请20位在读研究生每人写出10个形容专业人士的词,共收集专业词汇190个,经过同义词归类后选取词频最高的8个专业词汇(分别是精通、熟练、资深、博学、严谨、经验、敬业和修养)。

13.3.1.2 实验程序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简称AMP)是新近兴起的以投射为基本原理的一种内隐实验范式(Payne、Cheng、Govorun、Stewart,2005)[5]。这种范式依据投射的原理,假定人们看到愉快的刺激物(启动)就会被激发愉快感受,从而倾向于对接下来呈现的无意义目标做出更多积极判断。也就是说人们会把由启动刺激引发的情感错误地投射到目标刺激上,因此实验者可以依据目标刺激的积极判断比例来推断人们对启动刺激的情感倾向。目标刺激的积极判断比例越高说明被试对启动刺激的积极情感越强。典型的AMP流程是:首先向被试呈现启动图片75ms,然后呈现一幅对西方被试来说毫无意义的中文字图片即目标图片100ms,启动图片与目标图片之间一般会设置100ms左右的间隔。最后是一幅灰方块图片掩盖住中文字图片。被试的任务是在中文字图片呈现之后尽可能快地通过按键来判断中文字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因变量是被试把无意义的目标图片判断为“积极”或“好”的比例。本研究把中文字图片改为对中国被试来说没有意义的梵文图片。

研究采用的AMP流程如下: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美德词、专业词、普通词或“年老”、“年轻”作为启动刺激,然后呈现梵文图片作为目标刺激,请被试按键判断这个图片是好的还是坏的。根据被试在“年老”后面做出“好”的选择的比例确定他们对老年人印象的积极程度,“好”的比例越高说明被试对老年人内隐态度越积极。(www.daowen.com)

测试包括情境启动和年龄启动两种,其中情境启动包括美德、专业、普通三类,年龄启动包含“年老”和“年轻”两种。情境因素的设置是通过把年龄启动测试分别与三类不同的情境启动测试混合呈现达到的。具体情境设置及材料分配见表13-3。

表13-3 实验二材料

有研究发现,人们对“年轻”这个概念有着很强的积极偏好(佐斌、温芳芳、朱晓芳,2007)。为了避免出现对比效应(Scherer、Lambert,2009),我们采用被试间设计。实验关注的是启动年龄和情境的作用,因此实验设计成两因素被试间:2(启动年龄:年老或年轻)×3(情境:美德、专业或普通)。也就是说,一共有6种实验条件,每一位被试只随机参与一种实验条件。启动条件与材料见表13-3。

采用美德词、专业词、普通词以及与年龄相关的词汇(年老、年轻)作为启动材料。情境因素的设置是通过相关词汇启动测试达到的,如用美德词启动测试表现美德情境,把年老启动测试置于美德情境中计算其积极程度,普通情境和专业情境也类似。目标图片都是梵文图片。因变量是在不同情境下,被试把年老(年轻)启动后的梵文目标图片判断为“好”的比例。虽然美德词、专业词和普通词作为情境材料也是单独的测试,但并不对其进行统计,本实验只对年老启动和年轻启动后面的判断进行统计分析。主试请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运行实验程序。首先要求被试输入年龄、性别,然后呈现指导语,即他们将会先看到一个词,再是外国文字,其中词只是提示信号,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凭直觉从美学角度通过按“F”键和“J”键判断外国文字是“好”还是“坏”。被试理解后按“Q”键开始10个练习,之后进行正式实验。两个反应键“F”、“J”作对称平衡。实验持续2到4分钟。结束后,被试按键出现“致谢”和关于实验的简单解释。参与实验的被试都可以获得一份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