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杭州创投人访谈录:揭秘成功的创业之路

杭州创投人访谈录:揭秘成功的创业之路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瑞贤给出的第一笔天使投资,让余国良的创业得以落地。为了说服比尔,他开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自愿让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位置。Epitomics的成功进一步让余国良确认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此同时,受到方瑞贤的影响,在经营Epitomics后期,余国良已经开始抽出部分精力用于指导年轻创业者。这是Epitomics在10年实战经验中锤炼出来的创业真经。

杭州创投人访谈录:揭秘成功的创业之路

在HGS的这些年里,余国良实际上并没有简单地痴迷于技术。在围绕着技术发现展开的专利发明和知识产权保护上,他也自学并积累了大量的法律和市场方面的知识。

这些法律知识也成为他日后创业中强有力的“撒手锏”。利用这些专业的法律知识,加上在基因研究方面的积累,他好像发现了科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结点。

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一度是一个资本市场神话。但是基因研究与疾病的治疗之间却总是隔阂重重,基因研究始终做不出产品。最终,高估值的神话破灭了。

但经历过行业潮起潮落的余国良却从中得到了启示:从基因研究到疾病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之间的桥梁抗体蛋白是解决从基因研究到疾病治疗的途径之一。他开始急切地四处寻找可产业化的抗体技术,一种廉价、高效又可量产的抗体生产技术。

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余国良听到Robert Pytela博士所做的有关兔子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报告,敏锐如他,一下子就确定:就是它了!他会后便拦下Pytela博士商议,两人一拍即合。通过Pytela博士,他又几经周转,找到这个专利的持有人芝加哥大学,不惜重金买下专利,与Pytela、朱伟民、张东晓4人成立了宜佰康(Epitomics),开启了创业之路。

从2001年开始,宜佰康一做就是10年。2011年,宜佰康将试剂部分以1.7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Abcam公司,这一价格是当年公司销售额的7倍多,也是宜佰康拟上市挂牌价的2倍之高。

此役之后,余国良一战成名,也实现了财务自由。在10年的创业生涯里,创业者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坑和走过的坎,他一个都没有落下。

对创业企业而言,最难的是问题是融资。创业之初,刚好发生了“9·11”事件,融资之路变得困难重重。他连续找了30多家投资公司,均未能成功,最终只能找到身边的朋友解燃眉之急。他求助的朋友之一正是后来Epitomics的天使投资人方瑞贤。

方瑞贤在1984年创办的Clontech公司,是第一家由亚裔人士创办的基因库,且是最大的分子生物公司,在创立15年后,公司以2亿美元卖给了美国BD公司(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公司被收购后,方瑞贤创立了恒信创投 (Kenson Ventures),从事天使投资活动。方瑞贤给出的第一笔天使投资,让余国良的创业得以落地。

“他是我的创业导师。”余国良说。在那之后,每每在创业上碰上什么难题,余国良都会去找方瑞贤寻求帮助。而作为回报,余国良也铆足了劲要给导师兼“恩人”财务上的超额回报。

“我一直告诉自己也告诉投资人,我首要的任务是给你们的投资带来超额收益,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把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给做了。而实际上,创业是一种历练,当你把事情本身完成了,赚钱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www.daowen.com)

那天清晨,在杭州滨江区钱塘江边的最美跑道上,余国良一边快走一边遥想过去的事件,一件一件,依然历历在目。生命很短暂,人生匆匆而过。他说,那时候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海外求学,会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又与一群顶尖的科学家为伍。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自己会走上这条创业之路。

我们总以为,一个伟大的创举,多少要伴随着一个从小开始规划的伟大的梦想和规划好的路线图。但实际却并不尽然。

马化腾说,在创业的那些年,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未来,每天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余国良也是。他说,他小时候是被父母“放养”的,从来没有立志创业或成为科学家。后来走上了创业之路,他每天思考着如何活下去,更无暇顾及“风花雪月”。

为了持续融资,余国良还不惜代价,“三顾茅庐”找来了比尔·拉特(Bill Rutter)教授。比尔是生物界教父级的人物:既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全球最早的生物技术公司——Chiron公司的发起者和CEO,正是他发现了丙肝病毒。余国良清楚地知道,比尔·拉特的投资和他的加盟,可以带来的资源,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确立Epitomics的行业地位。为了说服比尔,他开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自愿让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同时,考虑到公司的盈利能力,他又狠心做出了貌似“自断其臂”的决定——解散了新药研发部。因为新药研发的投入周期很长且成本过高,会导致公司出现现金流危机。虽然实际上他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新药研发,他也清楚,若干年后,新药研发一旦有了成果,其爆发性将超乎想象。但眼下,活下来才是真谛。

一直到数年后Epitomics迈上正轨,余国良才重新启动新药研发的事业,设立了Apexigen公司,聘请了杨晓东博士出任CEO。他同样采取了“让贤”思维,虽然这家公司他持股比例很高,却坚持不进入董事会,将公司的管理权全权出让给创业者并给予他们完全的信任。

在今天看来,Epitomics从产品立意到投资、管理,是余国良的厚积薄发之作。从专利购买开始,他就极度用心地经营着这一作品。

Epitomics的成功进一步让余国良确认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此同时,受到方瑞贤的影响,在经营Epitomics后期,余国良已经开始抽出部分精力用于指导年轻创业者。

他会定期参加活动,听年轻创业者的困惑,帮忙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每个企业成长中都要面临很多问题,但林林总总其实都归结为一个问题——定位问题。‘我是谁?’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Epitomics在10年实战经验中锤炼出来的创业真经。但余国良没有想到的是,用这一条“创业真经”,他真的成功拯救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高科技公司,并用短短三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了一家上市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