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月圆花香

中国传统节日:月圆花香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秋赏月这一习俗,大约始于魏晋时期,只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一种风俗罢了。当时,中秋赏月还只是文人墨客的时尚之举。到了唐代,中秋赏月之风已逐渐重于祭月。中秋,也正是桂花飘香时节。因此,在月下欣赏桂花,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风俗。据史料记载,民间中秋赏桂花的习俗,在宋代就已经流行了。

中国传统节日:月圆花香

我们每个人对中秋节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这个明月之夜,当你与全家人坐在一起,高兴地品尝着月饼及其他美食的时候,你是否曾透过窗户,去遥望天边那一轮皓月呢?在凝神的刹那,你是否又会浮想联翩,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中秋节夜晚的月亮特别明亮?”

原来,农历八月十五已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由于天空格外晴朗,万里无云,因而在仰望那饱满的圆月时,会觉得分外明亮。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太阳光有时候直射月亮,有时候斜射月亮。中秋节正当秋分前后,这时候太阳光差不多是垂直地射到月球上。因此月球上接受的光线多,反射的光线也多,所以从地球上望去,就显得格外明亮了。

在中秋之夜,古人也有赏月的习俗。

中秋赏月

这一习俗,大约始于魏晋时期,只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一种风俗罢了。当时,中秋赏月还只是文人墨客的时尚之举。后来,随着节俗文化的发展,在礼仪与风俗的演变过程中,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礼退俗进的趋势。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之风已逐渐重于祭月。于是,庄重的祭月仪式,在民间变成了一种轻松、欢娱的活动。在中秋之夜,商铺、酒楼都要重新进行装饰,牌楼扎绸挂彩。人们纷纷登楼、上台赏月;有的人家则安排酒宴,阖家团圆,赏月叙谈。

到了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描写了北宋都城赏月的盛况:中秋之夜,贵族人家纷纷登上彩绸装扮的楼阁,举杯赏月。而平民百姓之家或抢订酒楼,或在自家庭院里摆上几案,一边饮酒,一边赏月。有的人家,一直玩到黎明之时才散去。南宋文人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一书中,也有对南宋杭州中秋赏月情景的记述:“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从元代至明清时期,中秋节基本沿袭了唐宋的旧习,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已经成为时尚之举。明代文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明人多于中秋之夜,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明代的另一位文人张岱在其撰写的《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里,更是生动地描绘了时人中秋夜赏月的热闹场面:“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挛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童、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明代民间赏月风气之盛,从这一段记述里能略窥一斑。(www.daowen.com)

中秋之夜,人们沐浴着月亮那柔美的清辉,仰望一轮玉盘。一缕缕桂花的芳香,伴着清凉的夜风,飘然而至。它的香味,不是兰花的馨香,也不是水仙的幽香,更不是梅花的暗香,而是一种甜香,令人感觉特别惬意。此时,用“花气袭人”四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中秋,也正是桂花飘香时节。因此,在月下欣赏桂花,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风俗。据史料记载,民间中秋赏桂花的习俗,在宋代就已经流行了。

桂花树是一种寓意吉祥的树种,而且还带着一点神秘的色彩。因为在我国民间的传说中,月亮上面就生长着一棵高大的月桂树。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门前生长着一棵高500多丈的桂树,枝繁叶茂。汉朝时,有个名叫吴刚的人,因醉心于求仙而不专心求学。因此,天帝震怒,便把他困在月宫里,罚他砍那棵“月桂树”,并传旨:“砍倒桂树之时,就是你得仙术之日。”但是,吴刚每砍一下,树干上的创口就会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的努力未见成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上伐桂,但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嫦娥

民间还传说,吴刚伐桂时震落的树叶,在中秋之夜落到人间就会变成金叶子。只有那些心地善良的有福之人,才有机会捡到从月亮上掉下来的金叶子。正是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使月亮在我国民间有了“桂宫”的别称。

人们不仅欣赏桂花那绚丽的花色,还把鲜花采摘下来,制作成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酒等。每当中秋佳节,全家团圆之时,人们一边观月赏花,吃着用桂花制作的美食,一边谈论着月亮、桂树的种种传说,确实是一件愉悦无比的事情。

桂子飘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