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风筝:流行与普及、放晦气

中国传统节日-风筝:流行与普及、放晦气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之便出现了“风筝”这一称谓,并沿用至今。因此,风筝在各地民间的流行和普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由于时人对风筝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社会上出现了众多以扎制风筝为职业的手艺人。商品风筝的流通,加速了风筝的普及。此时,大人会趁孩子们不注意,将风筝丝线剪断,任其飘走。将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放掉,称为“放晦气”。

中国传统节日-风筝:流行与普及、放晦气

风筝是清明时节的一项重要的游艺活动,大人孩子都喜欢参加。现代的风筝,在一些市场上有出售的,多为新型材料制成,外形华丽,且轻便易升空。可是在过去,孩子们所放的风筝多为大人帮忙扎制的,所用的材料多为秫秸,或竹篾扎框,牛皮纸蒙面。讲究一点的,还会在牛皮纸上稍加彩绘。因此,这种风筝的分量较重,而且往往由于引线所拴的落脚点有偏差,导致风筝的平衡不好,升空较为困难。不过,孩子们仍乐此不疲,因为扎风筝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此后,历代沿袭,直至今日。

沙燕风筝

目前,我们国家是世界风筝界公认的“风筝的故乡”,历史非常悠久。在古时,风筝有很多种称谓,如“纸鸢”“纸鹞”“风鸢”等。一般来说,北方人称其为“鸢”,南方人则称其为“鹞”。直到五代时,有位名叫李邺的户部郎官,在放飞的纸鸢上安装上了竹笛。这样一来,随风飞舞的纸鸢就会在空中发出清脆的鸣声,远远听着仿佛筝鸣一般。随之便出现了“风筝”这一称谓,并沿用至今。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风筝,并不是今天常见的纸质、绸质或新型复合材料制成的,而是采用木质做成的。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墨子,曾花费3年时间,用木板制作了一只“木鸟”。可是,这只“木鸟”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作的这只“木鸟”,是我国见于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距今已有2400多年。

后来,鲁班根据墨子的构思,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唐朝时期,社会逐步走向安定和繁荣。曾经一直被应用在军事方面的风筝,随着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兴起,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山东蓬莱观赏过“八仙过海”风筝的放飞。唐代的风筝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宫廷风筝有的还采用丝绢来扎制。风筝不仅可以白天放飞,而且到了晚上还可以把五彩灯笼挂在上面,放飞到夜空中去。唐代的造纸技术已经开始普及,物美价廉的纸张成为制作风筝的主要材料,从而使风筝的制作变得更加简单,价格相对也更加便宜。因此,风筝逐渐变成了深受儿童喜欢的玩具

到了宋代,随着民间手工业的繁荣,以及朝廷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大力提倡,风筝的制作工艺与放飞技巧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推广。因此,风筝在各地民间的流行和普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由于时人对风筝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社会上出现了众多以扎制风筝为职业的手艺人。另外,还出现了一种专门替人放风筝的人,即“赶趁人”。商品风筝的流通,加速了风筝的普及。商品的竞争,促进了风筝向多品种、多花样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乾隆嘉庆年间,由于当时国内政局一度比较稳定,农业生产与城市文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统治者为了炫示太平盛世,也提倡节日活动。放风筝,已成为当时清明节的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www.daowen.com)

随着时代的变迁,风筝在民间得到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并形成了中国风筝的四大著名产地: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

清末,是我国传统风筝在内容、题材上有较大发展的时期。北京一带,宫廷与民间的风筝发展迅速,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品种繁多。大的风筝可长达数丈,放飞的时候要用特制的架子,固定在地上,由几个人像推绞车一样操纵放风筝。放飞的技术一提高,就玩出“花活”来了。如著名的“太平锣鼓风筝”,架子上安装了风斗,两侧风斗用一轴相连,轴上设置拨片,拨片下设击锤、铜锣、羊皮鼓等。将风筝放飞到天空上之后,在风力的作用之下,拨片跳动,弹击锣鼓,声音不绝于耳。

青蛙风筝

在宫廷中,人们也把放风筝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来对待。宫廷风筝的制作,不同于民间风筝。它不计工本,不惜代价,因而选材、制作、绘画等各道工序都极为讲究,甚至连放风筝用的拐子,都雕刻得极其细致。因此,制作出来的风筝,可谓华美,是一种高雅精致的艺术珍品。

南通板鹞

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民间风筝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极大的飞跃。中国民间风筝和其他民间艺术品一样,开始走向世界民间艺术之林。

在清明节这天,大人先带着孩子们去祖茔扫墓,然后再陪他们去放风筝。太阳西斜时,准备回家了。此时,大人会趁孩子们不注意,将风筝丝线剪断,任其飘走。那么,大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十美放飞图》天津杨柳青年画

因为在过去,风筝除了作为平常的玩具之外,在清明节这天还是古人用于辟邪的一种“护身符”。将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放掉,称为“放晦气”。这个古老的习俗,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

旧时,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医疗水平比较落后,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只能祈求天赐好运。人们先把自己所遭遇的病痛、烦恼等写在风筝上,然后努力将风筝放得又高又远。此时,再将风筝线扯断,让升空的风筝飘得越远越好。这就寓意着烦恼已远离自己,故曰:“放晦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