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兔儿爷:中国传统节日玩具,代表中秋节祭月的玉兔形象

兔儿爷:中国传统节日玩具,代表中秋节祭月的玉兔形象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明朝末期,在北京、山东等地,出现了一种专供儿童在中秋节时祭月的玩偶——兔儿爷。最早的兔儿爷,只是仿照“月宫祃儿”上的玉兔形象。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经由祭月转变成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其制作也日趋精致。兔儿爷大的有3尺多高,最小的只有3寸大小。百姓为了铭记玉兔的恩德,尊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一些心细的孩子,在过完中秋节之后,就会将家中的兔儿爷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兔儿爷:中国传统节日玩具,代表中秋节祭月的玉兔形象

在过去,“兔儿爷”是多在北方流行的一种时令玩具,是模仿兔子的形状,用泥巴捏塑彩绘而成的。当然,这里所指的兔子,并非普通的兔子,而是嫦娥奔月时,被她抱到月宫上的那只兔子。因为登上月宫,就具有了仙气,世人尊称它为“玉兔”。

到了明朝末期,在北京、山东等地,出现了一种专供儿童在中秋节时祭月的玩偶——兔儿爷。不过,在山东民间则多称为“兔子王”。这种泥塑玩具有纯手工捏塑的,但大部分都是采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在制作的时候,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了作材料,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然后倒出来,将两部分黏合在一起,再配上耳朵,而后在其身上刷上一层胶水,上色描金即告完成。

明代文人纪坤在其撰写的《花王阁剩稿》里,对兔儿爷便有过记载:“京师中秋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最早的兔儿爷,只是仿照“月宫祃儿”上的玉兔形象。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经由祭月转变成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其制作也日趋精致。兔儿爷大的有3尺多高,最小的只有3寸大小。无论大小,都是粉白的嫩脸,戴着金盔,身披战袍,描绘得十分精致。兔儿爷左手托着小小的臼,右手拿着小小的杵,背上还插着纸伞或小旗。它的坐骑有麒麟老虎、狮子、大象麋鹿、骏马等。不骑兽者,皆高踞山石、庙宇之上,或以各种大型蟠桃鲜果为其位,看上去威风十足。

关于兔儿爷的来历,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兔儿爷 泥塑

很早以前,人间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嫦娥怜悯众生,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派玉兔下凡给百姓治病。可是,玉兔的法力不够,虽然变化成人的身体和面容,但仍然长着一双长长的兔子耳朵。大街上的百姓见了之后,都认为遇上了妖精,吓得四散而逃。然而,玉兔并不气馁,白天带着杵臼,走街串巷给病人看病送药,晚上就宿在寺庙里。很快,老百姓便知道了玉兔的善意,纷纷请其到家里给染病的亲人看病。就这样,兔儿爷每天从早忙到晚,有时候连续数日都不得休息。最后瘟疫终于消除了,玉兔回到广寒宫去了。百姓为了铭记玉兔的恩德,尊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都要买一尊泥塑的“兔儿爷”偶像回家,用月饼供奉,以示纪念。(www.daowen.com)

民间的手艺人,一般从农历四五月份就开始制作这种玩具,到农历七月中旬,便开始摆摊出售,一直卖到中秋之夜。过了中秋节,就没人买了。

一些心细的孩子,在过完中秋节之后,就会将家中的兔儿爷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数年下来,居然拥有了一排姿态各异、色彩不一的兔儿爷,也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兔儿奶奶 泥塑

如今,在一些民俗展会或博物馆里,还能看到兔儿爷那威风而又有点滑稽的身形。然而,当它们远离了孩子们的宠爱,并离开中秋节这个特定的氛围时,它们的神韵也减退了许多。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再怎么衍化,中秋节的主题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团圆、幸福与美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