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食制作技艺大揭秘-饮食民俗

主食制作技艺大揭秘-饮食民俗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聚居在湘西、湘南的少数民族多以大米为主食,可以说,人们一日三餐都是围绕大米展开的,以米饭配合种类丰富的菜肴是人们日常的主要饮食。除了种类丰富的主食和蔬菜,肉食亦不可少,其中,用新鲜猪肉经腌制、烟熏而做成的腊肉是土家族人最喜爱的肉食。湘西苗族人以水稻、玉米为主食,辅之以红薯、黄豆。糯米粑既是一种节日美食,又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

主食制作技艺大揭秘-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聚居在湘西、湘南的少数民族多以大米主食,可以说,人们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都是围绕大米展开的,以米饭配合种类丰富的菜肴是人们日常的主要饮食。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和环境息息相关,湖南的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旧时,人们常使用一种类似球形的铁制容器煮饭,锅口两侧对称位置有一对“耳朵”,用铁丝穿起来就是一个方便拎提和悬挂的提把,人们称这种铁锅为“鼎罐”或“鼎锅”。烹制米饭时,人们通常将鼎锅置于铁架上,这样不容易倾倒。但是这种容器因为容量有限,只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每逢节日聚餐或者红白喜事等大型宴席,人们会使用另一种木制容器——甑子蒸烹米饭,它的形状类似一只圆柱形木桶。人们将甑子放在一宽口装好水的大铁锅上,将淘洗干净的米放入甑子中,以大火烧开水形成的水蒸气将米饭蒸熟。

现在,人们日常做饭通常使用更加便利的电饭锅,但在修建新房时,仍然保留着砌土灶、置办土锅(甑子、鼎罐之类)的习惯。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其中,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www.daowen.com)

土家族人由渔猎转而学会农业技巧后,深居在山林中,辛勤劳动,粗茶淡饭,自给自足,生活很有规律。在现代土家族人的饮食结构中,大米饭始终保持着主食地位,此外,苞谷(即玉米)、高粱、红薯土豆(又称洋芋)也是土家族人主要的食物,加工花样颇多,吃法也很讲究。菜肴风味多样,以“酸、香、辣”最具土家特色。除了种类丰富的主食和蔬菜,肉食亦不可少,其中,用新鲜猪肉经腌制、烟熏而做成的腊肉是土家族人最喜爱的肉食。

侗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目前,湖南省的侗族主要分布在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侗族人居住的地区群山环绕,山岭间夹杂着许多地势相对平坦的盆地,当地人称“坝子”。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侗家人发展林业种植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侗族人多以种植水稻为主,且已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的稻作加上丰富的林业资源,使得侗家人的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进程的持续推动,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侗家人合理开发和保护林业资源,使得包括林下种植、养殖等在内的林下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苗族人大多聚居在偏远的山区,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形成了其特有的饮食文化。湘西苗族人以水稻、玉米为主食,辅之以红薯、黄豆。他们十分擅长对食物进行制作和加工,米粉、米豆腐米酒豆腐皮、豆腐乳等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人们的餐制为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在干活时通常一日三餐,中午吃的饭通常是早上一并做好的,直接携带外出吃,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在苗乡,大米饭、苞谷饭、洋芋饭、糯米饭都是人们的心头好,人们尤其喜爱的是软糯、喷香的糯米饭。苗家人重要的节日和场合都离不开糯米饭,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结婚嫁女,人们都要制作糯米饭、烤糯米酒、打糯米粑、和糯米面。糯米粑既是一种节日美食,又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总之,苗家人的各类美食大多都需要用糯米,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