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戏曲:壮剧的发展及历史影响

广西戏曲:壮剧的发展及历史影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乾隆三十年,壮剧演出班社开始出现;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仲春,北路壮剧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但随后很快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壮剧得以新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壮剧一度陷入低谷;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壮剧再次获得发展机遇。他是北路壮剧发展史上第一个搭台唱戏的人。此剧奠定了北路壮剧的基础。因田林壮剧艺人均拜杨六练为第一艺师,后人尊他为“台师”。

广西戏曲:壮剧的发展及历史影响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壮族人民创造的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构成了壮族民间文艺的主体。《布洛陀》《布伯》《莫一大王》等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壮族远古神话,鼓舞人们战胜各种困难。有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后来被改编,衍生成壮剧的传统剧目。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壮剧演出班社开始出现;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仲春,北路壮剧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但随后很快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壮剧得以新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壮剧一度陷入低谷;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壮剧再次获得发展机遇。

最早出现的有一定规模的北路壮剧班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田林旧州“龙城班”。该班的班主为杨六练,田林县旧州那度人,是土戏(北路壮剧)第一代艺人。他是北路壮剧发展史上第一个搭台唱戏的人。他演出了由其自编的土戏《农家宝铁》,戏中人物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每个行当都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唱、念用北路壮语。此剧奠定了北路壮剧的基础。因田林壮剧艺人均拜杨六练为第一艺师,后人尊他为“台师”。

●1972年,壮剧《红岭壮歌》(4场)参加广西专业剧团创作节目会演

继杨六练组建“龙城班”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田林旧州歌手岑如、岑忠两兄弟在央白屯组建“戏歌班”,岑氏兄弟为班主。该班新编的戏多用壮族民歌曲调,代表剧目有《双投红河》《对歌夫妻》等。因其编剧着重于唱词,故后人称他们为“土戏歌师”。(www.daowen.com)

清嘉庆元年(1796年)田林旧州央白屯成立“原师班”,班主是岑秀龙、岑会明。他们提倡演戏时少唱多表演,注重动作,突出舞台技艺。“原师班”演出移植剧目较多,主要剧目有《夜送寒衣》《双贵图》《朱买臣》《木兰从军》,所用唱腔为【梳妆调】。众人称他们为“土戏原师”。

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田林旧州央白屯土戏“兴隆班”艺人黄从善改【平调】为【正调】。在伴奏乐器方面,主要使用马骨胡。黄从善一改过去只奏正线,发展为正、反和弦,丰富了土戏唱腔。黄从善多次到外地传授土戏,直到1988年田林八渡剧社还立有“黄从善先师之位”的牌位以示纪念。后人尊黄从善为“土戏先师”。

清光绪三年(1877年),田东“江城土戏班”成立,班主黄锡文。从黄锡文开始,“江城土戏班”演出壮剧已有五代:第一代是黄锡文,第二代是黄槐清、黄清和黄槐榜,第三代是黄植菊(黄锡文的孙子)、卢振英、黄植英、黄焕章等,第四代是黄清野、黄长案、黄晋汉等,第五代是黄焕滔、邹耿民、黄胜三、黄炳坤等。该班演出移植剧目《秦香莲》《孔雀东南飞》《逼上梁山》等,所用唱腔为【马隘调】【平板】【喜调】【哭调】【叹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