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仫佬戏:广西戏曲之凤尾上的梦想

仫佬戏:广西戏曲之凤尾上的梦想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带有傩戏性质的喜庆活动为仫佬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仫佬戏诞生之初,题材、内容多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比如《潘曼小传》《巧治古怪精》《小耍山蚂蟥》等。《潘曼小传》是仫佬戏的开山之作,作者赖锐民、江波。剧作一经演出,就受到仫佬族人民与各族观众的好评。仫佬戏从此被正式列入戏剧名录。这些仫佬戏经精心编排后上演,深受群众欢迎,多次在市级、自治区级文艺比赛、戏剧展演中获奖。

仫佬戏:广西戏曲之凤尾上的梦想

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距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是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节日。仫佬戏来源于依饭节歌舞和仫佬族民间故事。带有傩戏性质的喜庆活动为仫佬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仫佬戏的唱腔、伴奏、手诀和罡步借鉴了依饭节唱师和道公的唱腔、舞蹈动作及仫佬族民歌的演唱形式。所以,仫佬戏是植根于仫佬族历史,吸收了仫佬族民间文学、歌曲、舞蹈、戏曲和风俗,由仫佬族和其他民族作家艺术家创编而成的民族剧种。

仫佬戏诞生之初,题材、内容多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比如《潘曼小传》《巧治古怪精》《小耍山蚂蟥》等。剧中主要人物多为长工、猎手、农民等底层劳动人民,反面人物往往是“冬头”(仫佬族头人)、知县,借此表现底层人民的智慧和当权者的贪婪霸道。

随着仫佬戏的逐渐成熟,创作和改编范围也逐步扩大,从民间传说改编发展到直接创作,从古代题材发展到现代题材,从独立创作发展到他剧移植。例如刘冠英、刘冠兰联合创作的仫佬戏《鸡生鸭熟》、杨衍瑶创作的仫佬戏《红背带》、获广西第四届剧展演出一等奖的仫佬戏《打工仔》、获八桂群星演出银质奖的《自食其果》,都表现了创作主题从传说到现代故事的演变。这些剧目篇幅虽然较短,但是充分反映了当代仫佬族同胞的生活现状,体现了当代仫佬族精神。

●仫佬戏《玉笛情缘》剧照

受限于演员、演出条件等因素,为方便排演,仫佬戏设计的剧目多为时间短、情节简单且剧情转折不大的风情小戏,直到大型历史戏剧《玉笛情缘》的出现,才有了突破。2013年,作家任君创编大型历史戏剧《玉笛情缘》,全剧共分8场,无论是题材、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式,都突破了仫佬戏风情小戏的格局,使仫佬戏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剧本是一切戏剧演出的重要依据。在仫佬戏诞生之初和发展过程中,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作家都在为这一民族剧种的发展殚精竭虑,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www.daowen.com)

赖锐民(1940—2017)是仫佬戏的奠基者,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人。曾当过老师,也做过演员,导演过仫佬族民间歌舞表演剧《战龙潭》。他刻苦自学、钻研戏剧创作,1989年与广西彩调专家、导演江波合作创编的《潘曼小传》获得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银奖,广西第二届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等5个奖项。

《潘曼小传》是仫佬戏的开山之作,作者赖锐民、江波。潘曼是仫佬族民间的一个智慧人物。该剧以主人公潘曼“打死官马”为主线,由“无底油筒”“‘哎哟’最毒”“恶棍的下场”“‘抹脸的’和‘麻脸的’”“又除了一害”5则故事连缀成篇。戏中将走坡对歌、依饭节、射狮舞、驯牛舞、穿灯舞、谷穗舞等仫佬族民俗风情和民间歌舞,与戏剧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发展有机结合。剧作一经演出,就受到仫佬族人民与各族观众的好评。

●仫佬戏《潘曼小传》剧照

1986年12月,《潘曼小传》参加广西第二届戏剧展演,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5个奖项。之后,《潘曼小传》在1989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评奖中获得银奖。仫佬戏从此被正式列入戏剧名录。继《潘曼小传》后,仫佬戏剧作家们先后创作了《红背带》《打工仔》《师徒情》《侬丹》《追银》《鸡生鸭熟》《悠悠寸草心》《唢呐欢歌》《乡村美如画》等10多部仫佬戏。这些仫佬戏经精心编排后上演,深受群众欢迎,多次在市级、自治区级文艺比赛、戏剧展演中获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