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情境教育新概念:艺术教育助力发展理智

情境教育新概念:艺术教育助力发展理智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如此,他认为唯有音乐等艺术教育,方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人的理智。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特别重要。具体而言,艺术素质教育对智育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艺术教育促进知识学习。因而,艺术教育对于开发右脑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情境教育新概念:艺术教育助力发展理智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在《政治学》一书中,他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静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注:尤·鲍列夫:《美学》,第164页.)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眼里,音乐既是教育,又是娱乐,还是理智的享受。而理智享受,包含着高贵和愉快两方面因素。音乐本身正是一种“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它能使人舒畅愉快,并“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通过激发心灵而使人的理智部分得到发展。正因如此,他认为唯有音乐等艺术教育,方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人的理智。

美国的苏珊·朗格在从艺术知觉角度谈到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时,曾提出三条理由:

(1)艺术可以使情感明朗化和对象化,从而使人们得以观照它和理解它;

(2)对艺术的认识和熟悉又会反过来为实际情感提供形式,正如语言可以反过来为感性经验和实际观察提供表达形式(符号)一样;

(3)艺术可以训练人的感官,使它习惯于通过表现性的形式去观察自然。这样一来,就使现实世界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情感的符号,具有了人的意味(注: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6—68页.)。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益智性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产生的。人在艺术活动中,在艺术美的刺激下,情感受到感染,心灵受到浸润。这时,人的感性和理性、主体与客体处于自然协同的状态,而这又正为人的创造本质力量的喷发和释放提供了最佳的时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创造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注:许国禄:《中国高等教育及其改革》,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页.)。又如天文学家开卜勒关于行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三次方相等的自然法则的发现,是受了他家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的启示。(www.daowen.com)

根据瑞士著名艺术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的看法,艺术教育的功用乃在于“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于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像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注:曹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音乐生活》,1998年第5期.)。艺术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则集中体现在对感情的激发上,就连黑格尔这位睥睨古人,下开百世的理性主义大师也没有忽视这一点。他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的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有两个因素就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第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世界的经纬线。”(注:《十八世纪未—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477页.)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这些论断并非凭空想象而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要的情感刺激下,理智处于一种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认知和心理障碍,导致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冷淡感。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特别重要。回顾教育发展史,在人类最初的学习活动中,并不存在多少灌输的成分,学习者的想像、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同时参与其中,其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受压抑。然后,随着科学知识的大量积累,知识不能再以具体的形象保存和传播,抽象化的符号日渐增多,符号可使学生节省学习时间,但同时又导致负面效应——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灌输式教学而遭削弱。其必然的结果是:教师不满意学生的被动,讲课失却兴趣;学习不愿听教师的教条,学习仅为应付考试。因而,如何激发师生双方的教学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艺术教育正是激发教学热情、开启学生才智的一条重要途径。具体而言,艺术素质教育对智育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艺术教育促进知识学习。不言而喻,知识学习本身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性的,它需要人们保持冷静的态度。但知识学习仅限于此,又很可能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导致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反,将知识学习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处处发现和展示出美的因素,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还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使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学生便可在轻松愉快中顺利地接受知识。

第二,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右脑潜能。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知识财富的大部分被贮存到了电脑系统中。人的左脑的计算、语言处理和分析等逻辑思维功能,计算机均可承担并有可能做得更出色。这样,仅擅长逻辑思维的“左脑型”的人有被电脑取代并抛弃的可能。为此,人类必须把用脑方向转向电脑无能为力的情感领域,去开发右脑潜能。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应试教育”是“左脑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右脑型”教育。而在艺术活动中,对于人的大脑,特别是右脑,既具有身体活动的直接刺激模式的特点,又具有认知和非认知刺激模式的特点。因而,艺术教育对于开发右脑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呼吁:通过艺术教育进行教育中的“右脑革命”。

第三,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各种潜能的全面发展。黑格尔说:“艺术又好像出于一种较高尚的推动力,它所要满足的是一种较高的需要,有时甚至是最高的、绝对的需要,因为艺术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注: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8页.)可见,艺术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地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正因如此,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认为,艺术在教育中具有极高的非其他科目可比的价值,因为只有艺术能给予儿童一种意识使意象与概念、感觉与思想发生交互关系和统一,而同时又能给予一种天赋的有关宇宙法则的知识和一种与自然调和的习惯或行为。他指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成长受到阻挠,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摆脱这种状况,培养出每个儿童本来具有的创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因此,从长远眼光来看,关心人的创造潜能的素质教育特别应重视艺术教育。如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近年来特别重视艺术教育,规定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完3门艺术课程。校长维斯特谈到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时说:虽然麻省理工学院学生毕业找工作易,但离校20年后升职的情况远低于哈佛等学校。学校经研究发现是缺乏人文艺术知识和创造性所致,所以从40年代起便加强艺术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注:沈致隆:《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