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胎教思想及其对人性教育的影响

胎教思想及其对人性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性的教育作用王充根据他的人性论,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继承贾谊、刘向的思想,主张胎教。他是第一个抛开民间荒诞离奇的胎教传说,而以朴素唯物主义态度对待胎教的人。人有性,这是王充胎教思想的核心内容。[20](二)胎教思想的基本内容1.气的厚薄父母体质的好坏,决定了后代的体质强弱和寿命长短。王充认为,气是构成人和万物的物质元素。对此,王充举例说明了孕妇遇恶物所带来的后果。

胎教思想及其对人性教育的影响

(一)人性教育作用

王充根据他的人性论,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继承贾谊刘向的思想,主张胎教。他是第一个抛开民间荒诞离奇的胎教传说,而以朴素唯物主义态度对待胎教的人。他认为:“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19]母亲在怀孕期间,母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以改变五常之气的比例,甚至会使其中某个方面残缺不全。如孕妇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使胎儿某些地方不能正常发育,造成生下来后的各种先天残疾,就属于这种因素。

人有性,这是王充胎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有性就是说人有遗传性。因为有遗传,所以人在结婚时要有选择,正如王充所说“性本自然也”。应该指出的是,在《论衡》中,“人性”的含意是双重的:一方面,“人性”是指人的身体好坏和脑力聪明与否等自然生理机能;另一方面,也指人的善恶的遗传。前者是唯物的,后者是唯心的。我们在论述他的胎教思想的时候,在忠实于原意的基础上,可以把“人性”前一个方面的含意引申出来,作为精华加以发扬,而对“人性”后一方面的含义,则视为糟粕予以批判。[20]

(二)胎教思想的基本内容

1.气的厚薄

父母体质的好坏,决定了后代的体质强弱和寿命长短。王充认为,气是构成人和万物的物质元素。因此,人的身体好坏、寿命长短,不是取决于什么“上天”或“神”的意志,而取决于人自身。具体来说,是取决于人生下来所含之气的多少、厚薄。他说:“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21]这就是说,生的孩子少,母亲体格健壮,孩子也健壮;生的孩子多,则母亲体质弱,孩子也弱。这里有唯心论的成分,但总体来说,王充认识到妇女生育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其科学性的。

2.人性的遗传

父母的道德、性格、爱好、外表等各种因素,影响着后代的成长。比如说,孕妇在怀孕期间碰到了恶物,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对此,王充举例说明了孕妇遇恶物所带来的后果。孕妇吃过兔子,生的孩子可能会豁嘴,“妊妇食兔,子生缺唇”。夏历二月,夫妻同房,遇有雷声,妻子怀了孕,将来孩子在形体上有缺陷,“《月令》曰:‘是月也,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者,生子不备,必有大凶,”凡是哑巴、聋子、瘸子、瞎子,都是因为气碰上了恶物,使他在胎期受到了损伤。春秋晋国大夫叔向的儿子羊舌似我初生时,啼声像豺狼,长大后性恶,“被祸而死”。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不能继承帝位,都是因为母亲怀他们时遭遇恶物而使他们品质恶劣。

3.实行胎教的具体方法

关于胎教的具体方法,王充列举了以下内容。(www.daowen.com)

他首先引用儒家经典上的话:“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22]这里的“割不正不食”,是指不按礼的规定屠宰的牲畜肉不能吃;长大之后,找一位好的老师教他,“及长,置以贤师良傅,教君臣父子之道”[23];妇女怀孕期间,要贤慧,要孝敬父母,因为胎儿会跟母亲一样,“贤不肖在此时矣”[24];夫妻同房时,妻子要谨慎,否则,孩子形体丑恶,“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25];妇女怀孕期间,不能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因为这既伤害父母自身,而且伤害下一代,“素女黄帝陈五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身,又贼男女之性。”[26]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胎儿发育阶段内外环境的和谐,让出生后的幼儿有良好的起点。

他认为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陶冶儿童的性情,发展人的才能。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其材”,成为既“知大圣之意”,又“晓细民之情”的出色人才。

当儿童受胎时,父母的居处、言行以及思虑都是有规律的,所感必然是善的影响;反之,所感必是恶的影响,所以他认为:“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他的《论衡·命义》中提出,行胎教法是有效的。

王充承认教育对于幼儿禀性的改变是有效的,所以他承认教育的价值;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儿童的本性,还可以完善他们的人格。[27]

拓展阅读

王充认为婴儿“本无争夺之心”,但长大以后,接受“利色”思想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争夺之心”;同样,婴儿也“无推让之心”,长大后,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可以养成“推让之心”。他认为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但仅凭耳目等感官的感知,还会产生真伪、虚实不分的假象,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还必须“铨订于内”,“以心意义”,即经过思考,才能做到“订其真伪,辨其实虚”,达到理性认识。[28]

(三)在活动中学习

王充认为,儿童的认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是造就人才的基本条件,还强调手脑并用,他说:“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目见之,日为之,手狎也。”她们之所以都能刺绣、织锦,就是因为她们生活在刺绣、织锦的环境中,天天看着、想着,手上做着。他还提出活动越广泛,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入的观点,他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