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江南望族:昆曲艺术与畜乐活动

明清江南望族:昆曲艺术与畜乐活动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时期,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部分家乐开始演出杂剧和南戏。入明后,尤其是明中叶以来,家乐日趋盛行,江南望族成为畜乐的主力。类似的例子不可胜数,说明当时江南一带的望族畜养伎乐相当普遍。其中,由江南望族畜养者共260副,除开畜乐地点不详的10多副不算,约占总数的65%,详情见《明清家乐研究》附录二《明清家乐情况简表》。由于畜乐之风盛行,当时实有的家乐应该远远超过这一数目。

明清江南望族:昆曲艺术与畜乐活动

在中国,私家畜养伎乐最晚始于春秋时代。秦汉以来,富贵之家畜乐渐渐成风,并且长盛不衰。唐以前,家乐以女乐为主,主业歌舞和器乐。到了唐代,家乐的性别发生变化,出现男优,并开始涉足杂戏。宋元时期,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部分家乐开始演出杂剧和南戏。入明后,尤其是明中叶以来,家乐日趋盛行,江南望族成为畜乐的主力。上层社会的文士、武将和资财雄厚的商贾多数畜有伎乐,只是规模的大小不同而已。《午梦堂集》下册《天寥年谱·别记》载,崇祯十年(1637)八月,“买一小婢,年十五,友人家歌姬也。姿首亦寻常,故余贫士得买之耳”。吴江汾湖叶氏乃典型的文化名族,叶绍袁自称“贫士”,并非扭捏作态。《槜李诗系》卷一九“金贡士寿明”云:“寿明,字公朗,更字曼倩,九成子,天启元年贡士,有才华,耽声伎,不惜金钱以饰歌儿,自撰新剧演之,其名艳称三吴间。”秀水人金寿明乃举人金九成之子,明末贡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乡绅。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一九《洪昉思纳姬四首》其三云:“吴娃生小学新声,玉笛银筝百啭莺。莫笑钱塘狂措大,浅斟低唱不胜情。”洪昇虽属钱塘世家,但也不是一掷千金的富豪。类似的例子不可胜数,说明当时江南一带的望族畜养伎乐相当普遍。刘水云教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共辑得412余副家乐。其中,由江南望族畜养者共260副,除开畜乐地点不详的10多副不算,约占总数的65%,详情见《明清家乐研究》附录二《明清家乐情况简表》。由于畜乐之风盛行,当时实有的家乐应该远远超过这一数目。

家乐以搬演或清唱为主,如果以从事的艺术形式为标准,家乐可分为两类:一类规模比较大,一般是七八个至数十人间,演戏、清曲、舞蹈和器乐兼擅;另一类主要从事清唱、舞蹈或演奏,并不登场搬戏。[1]前者又可称为家班,按照胡忌和刘致中两位先生的观点,可分为家班女乐、家班优童和家班梨园三类,[2]从事的剧种有北曲杂剧、昆曲、弋阳腔等,但以昆曲为主,对昆曲的传播、发展和繁荣起到过非常重要的影响。(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