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刻板印象导致股市失衡形态

刻板印象导致股市失衡形态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刻板印象的终极结果必然是形成生活中的某种失衡状态。在股市里,因为这些刻板印象的存在,造成市场上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失衡状态。市场的失衡形态,通常在时空、题材、情绪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这种情绪的错配形态几乎宿命般地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的投资领域。由情绪错配而造成的股市失衡,存在于所有国家的股市,这一点倒不是中国股民的专利。

刻板印象导致股市失衡形态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刻板印象的终极结果必然是形成生活中的某种失衡状态。在股市里,因为这些刻板印象的存在,造成市场上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失衡状态。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机会。用这套理论,我们还能推导出市场持续数年的A股与H股的失衡、“大烂臭”与“中小创”的失衡产生过程。多年来,中国的股票市场就存在着这样一种严重的二元失衡结构:同样一家企业,在A股估值上天,在H股却死塌塌地趴在地上;同样一类企业,小市值企业估值上天,大市值企业估值死塌塌地趴在地上。中国投资者似乎格外青睐“题材”“成长”这些反映未来想象力的概念,而异常讨厌“净值”“估值”这些关注现实的指标。

市场的失衡形态,通常在时空、题材、情绪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国家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经济转型”“互联网+”等政经战略,对促进国家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指引和推动作用。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敏感的资本市场提前予以了反应。从题材的角度,这并非错判。问题的关键是,市场过度关注概念而忽略了题材背后的时空限制。以“一带一路”为例,是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呢?绝对是!无论对中国而言,还是对区域内其他国家而言,一旦实施,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功业。但是会不会一朝成功呢?未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一项涉及多国的大战略,这必然是一个长远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事业。十年、二十年甚至在更久的时间内能有所成,就是一件造福千秋万代的伟业。而且,坦率说,这还不是我们国家一厢情愿就能完成的事。如果没有国际环境的配合,这项战略的推进不可能像在国内开展工程那样一帆风顺。这注定了这项伟业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完成。既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那就意味着良性效应不可能短时间内反哺国内经济。所以市场对此提前反应,只要在适度范围,未尝不可。但现实是,在2014年启动的牛市行情中,相关概念股在完全没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得到了市场的爆炒。如中国中车合并前的南北车,股价双双齐起,在业绩并无明显增长的情况下,股价上升十几倍。这样的炒作,能不产生严重失衡的恶果吗?与之类似的“国企改革”“经济转型”“互联网+”等战略,从性质和前途上看,都是不错的,但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看,恐怕都不会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拿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业绩想象力来炒作和支撑今天的股价,能不发生时空错配的问题吗?

同样的道理,新近发生的例子,非“雄安”概念莫属了。雄安新区的推出,有着国家大的统筹规划,因此才有“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之称。这种定位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的国家工程,不会一朝一夕建设完成。在这个宏大的工程里,一定会有一批企业受益、发展、壮大,但这一定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概念来热炒它,只会造成一批无脑追高的亏损者。(www.daowen.com)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相关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题材会不断地生产和成长出来,这是一条自然规律。但是题材是题材、标的是标的,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适当配对的问题。只有正确的题材配上正确的标的,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反应和体现,才是平衡的表现。A股市场的现实是,常常出现“奥巴马上台,澳柯玛涨停”的现象。这样攀龙附凤、胡诌八扯的投资逻辑实在可笑。比如“互联网+”这个新兴行业,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经济转型来说,的确不可或缺,管理层提出这个概念,恐怕只是就事论事,没有推动概念炒作的意思,但现实是,人们在2014—2015年的那轮行情中,实实在在地热炒了它一把,以至于有些要业绩没业绩、要亮点没亮点甚至可以说完全看不到前途的企业,只要宣布一个有关“互联网”的计划,股价就会让人目瞪口呆地噌噌上蹿。甚至有些企业,连故事都懒得讲了,只要改个有点“互联网”特色的名称,可能就会得到资金的青睐。这种题材与标的乱点鸳鸯谱式的错配,不造成股市的严重失衡才是怪事呢!

牛市需要冷静、谨慎,熊市需要激动、疯狂。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成熟投资者应该表现出的良好的精神风貌。怎么理解呢?牛市行情,群情激奋,股市的整体趋势就两个字:“向上。”偶有回调,幅度极难达到20%,一般在10%附近就会返身向上,而且回调的时间往往很短暂,比如上一轮行情中,很多回调常常在盘中就完成了,也就是说,大盘一天的振幅常常超过15%的水平,在这种市况下,人们有两句话总结得经典:“买什么都赚!”“傻子都能赚钱!”每当出现这种状况时,成熟的投资者肯定不会随之疯狂,一定会在众人皆醉中独醒,此时冷静、谨慎和保守,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了。这样想,并且还能保持这样做的人,基本上都具有成为股神的潜质。相反,在熊市中,尤其是漫漫数年的大熊市,连续的暴跌或遥遥无期的阴跌局面,已严重损伤了绝大部分投资者的情绪和财富,大家谈股色变,各种各样的悲观论调莫名其妙地生长出来,甚至视购买股票的人为疯子、傻子。这种情形下,在成熟投资者看来,到处是低估值股票,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因此,激动而疯狂买入,就成了不二之选。但是,很遗憾,理论上如此的情绪配置才算合格,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做法与之相反——牛市中热情似火,熊市中黯淡无光。这种情绪的错配形态几乎宿命般地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的投资领域。由情绪错配而造成的股市失衡,存在于所有国家的股市,这一点倒不是中国股民专利。作为投资者,一定要学会辨识,为我所用。

由时空而题材而情绪,股市失衡的全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就像学校班级里一位自以为是的差等生,题做错了,但自认为做对了,当你投去怀疑的目光时,他骄傲地抬着下巴,冲你回一个不屑一顾的嘲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