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的物性特点:探寻白茶文化

茶的物性特点:探寻白茶文化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被誉为“饮食人类学之父”的美国学者西敏司所说,食物对于人类而言,不止满足口腹之欲,而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性意义,易于表现出一种自我界定。可以说,对于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的东方世界而言,茶早已超越其植物属性,而呈现出一种社会文化物性。当清王朝取代明王朝时,类似曹学佺这样的人,心忧这一文化传统将荡然无存,甚至不惜用生命向这种文化传统表示效忠。以一种浮生的方式来保存文化,要比赴死取义更加不易。

茶的物性特点:探寻白茶文化

正如被誉为“饮食人类学之父”的美国学者西敏司所说,食物对于人类而言,不止满足口腹之欲,而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性意义,易于表现出一种自我界定。[16]而通过食物的分享,可以创造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身份认同纽带。茶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自从被古代中国先民开发出来之后,很快因为其清雅冲和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并迅速与东方文化结合,融入中国社会文化最深处。可以说,对于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的东方世界而言,茶早已超越其植物属性,而呈现出一种社会文化物性。因此,如果没有把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传统象征物来看待的话,就很难把握茶的这种物性,也不易读懂周亮工的“绿雪芽”诗。现在让我们来重读周亮工的这首茶诗:

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山新泛海天槎。

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

这首诗第一句就很巧妙,其中包含着两个关键词“太姥”和“绿雪芽”。这是太姥山的两个最醒目的地景符号,暗示着绿雪芽不仅是太姥山中名声最响的茶,而且也与太姥制茶传说有着密切的渊源。第二句“洞山”指的是太姥山上的另一个名胜鸿雪洞。此处不仅是绿雪芽古树分布的地方,而且鸿雪馆也建在这里,也是熊明遇读书制茶的所在。无独有偶,此洞山也与熊明遇之前在长兴提到的洞山名茶相关联,代表的是世上出好茶的地方。如此一来,鸿雪洞也成为一个连接神仙与名茶的世界,或许太姥就是由此乘槎前往海上仙境。“茗禅过岭全平等”这一句,写的是苏东坡的故事。其中“过岭”典故说的是苏东坡从海南贬谪地返回东京,从广东北上的时候经过大嵛岭,回想来时走的是这条路,回时走的也是这条路,再次喝到曹溪水的时候,都已经是七年光阴过去了。大嵛岭就像是一个文化边界,岭之北是人文荟萃、千里烟花江南,岭之南则是被视为烟瘴之地的岭南以及更远的荒穷孤岛——海南。走完这段人生路,任是豁达如苏子,也不免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诗名就是《过岭》: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曹溪是禅宗圣地,是六祖惠能长期弘法的地方,在禅宗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里不仅是惠能黄梅求法的出发地,也是惠能回到岭南后的避难地。在周亮工看来,苏东坡上述过岭诗,饱含着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但都能坦然接受。世间功名利禄,犹如过眼浮云一般,抵不过曹溪水烹煮的一杯茶。周亮工写绿雪芽这首诗的时候,尽管已身居闽省高位,但王朝更替的复杂环境以及前朝降臣的身份,使得他对未来心怀不安。而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士大夫要如何保存这种文化传统,也常常成为萦绕心怀的一种忧思。因此,他希望借苏东坡的故事来开导自己应当对人生秉持一种豁达的心态,看淡人生起伏,“义酒应教伴义茶”一句,也暗示着必须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文化传统的维系。

中国文人往往视道统的传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为绿雪芽茶的爱好者,周亮工和福州五贤的人生故事却颇为复杂。一方面,他们同属于一个文化传统,但最终的人生选择却不一样。可是,从另一个方面上说,他们又都对这一文化传统爱护至深。最终,这群人都借绿雪芽茶来表述各自对待人生的态度。福州五贤喜爱绿雪芽,是爱这款茶的高洁清雅,很符合他们一生追求的文化传统,在他们看来,品味这款茶,就是在坚持守护这个文化传统。当清王朝取代明王朝时,类似曹学佺这样的人,心忧这一文化传统将荡然无存,甚至不惜用生命向这种文化传统表示效忠。

然而,取义可贵,浮生又如何?不也一样是固守文化传统的另一种方式吗?周亮工就是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他之所以投入到新朝中,或许也是因为身怀传承这种文化传统的使命感。在他看来,如果人人都殉节了,那么道统文脉也就中断了。以一种浮生的方式来保存文化,要比赴死取义更加不易。如果我们读懂了周亮工的这首茶诗,也就能了解他的人生选择。明清易代之际,简简单单的一杯茶,有时也能帮助我们参透这种复杂的人性

可以说,周亮工把“绿雪芽”写进了一个充满哲理的境界,也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明末清初那个特殊时代。当身处明末清初剧烈变动的社会格局中,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时,不如暂且放下这些心绪纷扰,喝一杯太姥山的绿雪芽茶吧。茶中自有道在,就像冈仓天心所说的,一碗见人情。

【注释】

[1]方文:《嵞山再续集》,清康熙二十八年刻本。

[2]周亮工:《赖古堂集》,清康熙十四年刻本。

[3]俞樾:《茶香室丛钞》,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4]史梦兰:《尔尔书屋诗草》,清光绪元年刻本。

[5]看得极其珍贵。

[6]施闰章:《学余堂集》,卷四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同上。

[8]陈瑚:《确庵文稿》,清康熙毛氏汲古古阁刻本。

[9]顾景星:《白茅堂集》,清康熙刻本。

[10]邵长蘅:《邵子湘全集》,清康熙刻本。

[11]施闰章:《学余堂集》,“诗集”,卷四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张英:《文端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博尔都:《问亭诗集》,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14]曹学佺:《石仓诗稿》,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注释】

[1]方文:《嵞山再续集》,清康熙二十八年刻本。

[2]周亮工:《赖古堂集》,清康熙十四年刻本。

[3]俞樾:《茶香室丛钞》,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4]史梦兰:《尔尔书屋诗草》,清光绪元年刻本。(www.daowen.com)

[5]看得极其珍贵。

[6]施闰章:《学余堂集》,卷四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同上。

[8]陈瑚:《确庵文稿》,清康熙毛氏汲古古阁刻本。

[9]顾景星:《白茅堂集》,清康熙刻本。

[10]邵长蘅:《邵子湘全集》,清康熙刻本。

[11]施闰章:《学余堂集》,“诗集”,卷四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张英:《文端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博尔都:《问亭诗集》,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14]曹学佺:《石仓诗稿》,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注释】

[1]方文:《嵞山再续集》,清康熙二十八年刻本。

[2]周亮工:《赖古堂集》,清康熙十四年刻本。

[3]俞樾:《茶香室丛钞》,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4]史梦兰:《尔尔书屋诗草》,清光绪元年刻本。

[5]看得极其珍贵。

[6]施闰章:《学余堂集》,卷四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同上。

[8]陈瑚:《确庵文稿》,清康熙毛氏汲古古阁刻本。

[9]顾景星:《白茅堂集》,清康熙刻本。

[10]邵长蘅:《邵子湘全集》,清康熙刻本。

[11]施闰章:《学余堂集》,“诗集”,卷四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张英:《文端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博尔都:《问亭诗集》,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14]曹学佺:《石仓诗稿》,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15]徐:《鳌峰集》,明天启五年刻本。

[16](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王超、朱健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15]徐:《鳌峰集》,明天启五年刻本。

[16](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王超、朱健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15]徐:《鳌峰集》,明天启五年刻本。

[16](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王超、朱健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