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婚姻史:血亲通婚与氏族婚的发展

中国婚姻史:血亲通婚与氏族婚的发展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亲通婚出现的不育和畸胎使他们开始谋求族外婚。族外婚使血亲群体变成氏族,使人类从自然群体进一步走向社会。氏族婚由低级到高级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母系氏族后期又出现了对偶婚的形式。氏族婚的发展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一)族外级别婚族外级别婚就是根据年龄等级划分婚级,婚级可以划分几个至十几个级别,同一级别的男女只要不是直系或旁系亲属便可以通婚。这就是两合外婚的形式,两合外婚是由群体向氏族的过渡。

中国婚姻史:血亲通婚与氏族婚的发展

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血亲通婚在生育方面的副作用。血亲通婚出现的不育和畸胎使他们开始谋求族外婚。族外婚使血亲群体变成氏族,使人类从自然群体进一步走向社会。与这种社会相适应的婚姻形式就是——氏族婚。

氏族婚由低级到高级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初期氏族,因为子女都随母方居住,家庭血缘关系按母系计算,所以又称母系氏族。在母系氏族后期又出现了对偶婚的形式。氏族婚的发展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族外级别婚

族外级别婚就是根据年龄等级划分婚级,婚级可以划分几个至十几个级别,同一级别的男女只要不是直系或旁系亲属便可以通婚。恩格斯谈到澳大利亚级别婚时说:“根据这种法则,一个外地的澳大利亚黑人在离开本乡数千公里的地方,在说着他所不懂语言的人们中间,往往可以在一个个地方或一个个部落里,找到没有一点反抗和怨恨的甘愿委身于他的女子。” [1]

(二)两合外婚(www.daowen.com)

两合外婚是两个集团的合婚。这里我们把两个集团分成A集团和B集团。两合原始群组织是由两个集团结成,婚姻形式是为集体所核准的一些人们的性关系。一方面是原始人群A群体的男人集团和B群体的女人集团发生性关系;另一方面是B群体男人集团和A群体的女人集团之间发生性关系。这就是两合外婚的形式,两合外婚是由群体向氏族的过渡。两合外婚不同于血亲婚,但是通婚结果仍有血亲因素。

(三)环状联系婚

这种婚姻有一些血亲残余,只适用部分地区由母系到父权时期。环状联系婚一般是以三个或三个以上有通婚联系的环状群体互相联婚的形式出现。其形式为:A群体的女子固定与B群体的男子性交,但是A群体男子不能与B群体女子性交;B群体的女子固定与C群体的男子性交,同样,B群体的男子不能与C群体女子性交;而C群体女子与A群体的男子性交。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世代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