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货币与文字书法:唐国通宝与永通泉货

中国古代货币与文字书法:唐国通宝与永通泉货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有“永通万国”货币风范。图4-21唐国通宝(篆书),直径:2.3厘米,重量:4.2克南唐时期,李璟后周显德五年又铸“永通泉货”货币。据有关资料记载:这种货币是南唐重臣韩熙载监造。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中国古代货币与文字书法:唐国通宝与永通泉货

唐朝到唐懿宗的时候,宫廷腐败日甚一日。唐僖宗时,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朱温先是混在农民起义军中的一个小头领人物。黄巢即将兵败的时候,朱温在华州投降唐军,被朝廷封为招讨节度副使,唐僖宗赐朱温名为“全忠”,后朱全忠废除唐哀帝,唐朝灭亡,从此,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各个政权的寿命都比较短,但在铸行货币上却十分积极,而且不乏美品、精品。在货币文字书法上,具有自由挥洒的独特风格。

唐朝末年,战乱不断,王室衰微,政权旁落。公元907年,朱温废除唐哀帝,自称为帝,更名朱晃,建都大梁(今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建元开平。梁太祖朱温在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铸行货币“开平通宝”(图4-10)。

“开平通宝”货币延续了“开元通宝”字体模式,文字书法为楷书,文字形体较为特殊,笔画纤软,稍有倾斜,颇为随意,其中“平”字隶书风范明显。

梁太祖朱温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封马殷为天策上将军。马殷居天策府,他铸有“天策府宝”货币。这种货币主要作为赏功之用,具有纪念性质。“天策府宝”货币文字书法笔迹浓重,文字端庄古朴,笔势雄健,形体沉稳,笔画刚劲,有魏碑书体的遗范,是货币文字书法作品中具有特色的品类之一。“天策府宝”货币文字书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4-11)。

图4-10 开平通宝,直径:3.1厘米,重量:8.5克

图4-11 天策府宝,直径:4.1厘米,重量:18.2克

“乾元重宝”是马殷铸行的又一种货币,这种货币文字书法洒脱、朴素自然、古朴别致,文字感觉灵动且飘逸,字体有行楷书体特色。此货币存世较少,极为珍贵(图4-12)。

图4-12 乾元重宝,直径:3.3厘米,重量:8.6克

五代十国时期,独占幽燕之地的幽州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在幽州称大燕皇帝,于公元911年至913年铸行“永安大宝”“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货币,其中“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四种被称为永安货币。永安货币是货币历史上的一个传奇。过去人们不知道永安货币是哪一个朝代的货币。在金代,海陵王修建皇宫出土了一枚“永安一千”的货币,他大为惊喜,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国运昌盛的吉兆,于是将他所建的皇宫取名“永安宫”。我国著名的古代货币收藏家翁树培曾提出此种货币是刘守光政权铸行。经考证,永安货币集中出土的地点在北京房山县西北的大王山。方若、刘体智先生根据史籍与地面上的残存建筑遗址,认定此地是刘仁恭、刘守光的宫殿遗址。从而确认此种货币是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行。“永安大宝”货币文字书法为楷书,字体结构独特,线条随意有力(图4-13)。“永安一十”货币文字书法笔势粗放恣肆,形体古朴奔放,是这一时期货币中较为特别的品类(图4-14)。

图4-13 永安大宝,直径:2.2厘米,重量:3.8克

图4-14 永安一十,直径:2.7厘米,重量:6.5克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刘仁恭父子还模仿王莽货币,铸行“应圣元宝”货币,背面文字为“拾”。“应圣元宝”货币质地优良,轮廓清晰,货币文字书法有魏碑字体特征,朴厚大气,线条灵动奔放,且文字立体感强,此种货币极为珍罕(图4-15)。

图4-15 应圣元宝,直径:3.2厘米,重量:8.8克

南汉的刘龑于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铸行“乾亨通宝”货币。货币文字书法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精巧,线条硬朗,仿效“乾封泉宝”,具有五代时期的典型风格(图4-16)。

图4-16 乾亨通宝,直径:2.1厘米,重量:2.8克

福建的王审知于公元921年建立闽国,建年龙德,于龙德二年铸行“开元通宝”货币(图4-17)。货币文字书法仿唐代的“开元通宝”,略有变化,背铸有星月纹,成为这种货币的特点。

图4-17 开元通宝(背月纹),直径:2.4厘米,重量:3.5克

后蜀孟昶政权在广政年间(公元938-965年)铸有“大蜀通宝”货币。货币文字书法在规整的基础上自由变化,文字舒展,线条明快,是五代十国时期比较典型的货币文字,特色鲜明,让人过目不忘(图4-18)。

图4-18 大蜀通宝,直径:2.3厘米,重量:3.8克

南唐是五代十国之一。公元937年,徐知浩废吴睿帝杨溥而立国,称帝时改名李昪,国号“唐”,建都金陵,史称南唐。李昪死后,李璟继位,在周世宗时南唐称臣于后周

李璟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仿唐“开元通宝”货币形制,铸行“周元通宝”货币。货币文字书法为隶书字体,兼有篆意,其中“元”字第二笔左挑,货币形制精美,文字庄重工整,字体端正,也是公认的五代钱币中做工较为精美的货币。

“周元通宝”是国号钱,也是毁佛钱。史书记载:李璟继位后,为筹措军饷,安抚百姓,于登基之初下令毁佛,将佛寺中的铜像销毁,铸成“周元通宝”。臣下有人不赞成,李璟以理训示臣下说:“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群臣皆不敢言。于是,李璟废天下佛寺3336所,毁寺庙铜像铸成“周元通宝”。作为毁佛钱的一种,“周元通宝”在中国钱币史和宗教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图4-19)。(www.daowen.com)

李璟于交泰元年(公元958年)铸行“唐国通宝”货币。其书法文字有篆楷两种文字,皆是五代南唐书法家徐铉所书,这种书法形式的货币称“对钱”,是中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唐国通宝”货币是中国最早的对钱,开创了对钱的先例。所谓对钱,是指钱文内容相同而文字字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货币。由于对钱的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只是书法形式不同,往往给人以整齐、沉静、和谐的对称之美感。

图4-19 周元通宝,直径:2.3厘米,重量:4.5克

其中,楷书“唐国通宝”货币文字书法(图4-20)字体端庄规整,笔画平和而俏丽;篆书“唐国通宝”货币文字书法(图4-21),采用玉箸篆,字体笔画粗壮,犹如玉箸一般的线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字体别致优美,被誉为特异的书法典型。确有“永通万国”货币(图3-20)风范。

图4-20 唐国通宝(楷书),直径:2.5厘米,重量:3.8克

图4-21 唐国通宝(篆书),直径:2.3厘米,重量:4.2克

南唐时期,李璟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又铸“永通泉货”货币。据有关资料记载:这种货币是南唐重臣韩熙载监造。韩熙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我们从《韩熙载夜宴图》上,可以一睹韩熙载风流倜傥的个性。由他监造的货币,其文字书法自然会带上自由飘逸的特色风格。“永通泉货”货币文字书法采用篆书字体,线条浑厚精致,字形自由流畅、朴厚秀丽,是较为精美的货币文字书法作品之一(图4-22)。

图4-22 永通泉货,直径:3.2厘米,重量:11.5克

南唐李璟后周显德年间又铸“开元通宝”货币。货币文字书法有篆、隶两种书体的“对钱”。据说篆书“开元通宝”货币为大书法家徐铉书写,楷书仿“开元通宝”货币,文字线条雄厚、端庄整洁(图4-23);篆书字体纤细圆融,线条清晰秀丽(图4-24),此种货币如孪生兄弟,各具风貌。

图4-23 开元通宝(楷书),直径:2.8厘米,重量:4.8克

图4-24 开元通宝(篆书),直径:2.56厘米,重量:3.6克

徐铉(公元916—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秦峄山刻石》载:“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

我们看南唐“唐国通宝”和“开元通宝”货币篆书确有徐铉《许真人井铭》的风韵(图4-25)。

图4-25 徐铉撰并篆书,《许真人井铭》(宋拓独本)

五代十国编年表 (907—960年)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