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徐复观思想: 从农本政治视角重新解读

徐复观思想: 从农本政治视角重新解读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以徐复观的“农本政治”,即其在思想发展前期所提出的“书生与农民之结合”的政治建构,来重新理解徐复观所提的道德政治,可发现其在道德政治这一前提下所作出的许多论断可做多元理解。徐复观的知识分子政治,应是指传统知识分子政治,其本质其实是“农本政治”的自然延伸。黄俊杰顺着徐复观“农本政治”的思路做了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他对20世纪50年代台湾土地改革中的农民政治进行了深入调查。

徐复观思想: 从农本政治视角重新解读

黄俊杰对徐复观中国文化图像三个方面的论述,凸显了乡土社会在徐复观总体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使对徐复观政治思想的理解,从较为单纯的道德政治而深化到礼俗互动的中国政治传统中去,具有调整研究起点的重要意义。如以徐复观的“农本政治”,即其在思想发展前期所提出的“书生农民之结合”的政治建构,来重新理解徐复观所提的道德政治,可发现其在道德政治这一前提下所作出的许多论断可做多元理解。

首先,对君权专制的理解具有可做多元理解的空间。徐复观在道德政治的大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人专政”给予了深入的批判,并且在《两汉思想史》等著作中详细梳理了“一人专政”的社会发生史。“一人专政”之专权性与人性自由相逆,理应检讨并批判,但从礼俗互动的政治传统而言,“一人专政”在政治实践中同时又有积极意义。从礼俗互动而言,成功的政治实践既需要宗法价值秩序向人格价值秩序、政治价值秩序的升华,更需要人格价值秩序与政治价值秩序在民众中的再落实,而这种落实能够真正实现,却需要民众本身的崇敬心理。民众的崇敬心理,在根本上来自原始崇祀中神秘体验的遗留,即“尚鬼”传统,但“尚鬼”毕竟空虚,而半神化的君主人格为民众崇敬提供了现实认同,从而实际上有助于政治实践。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人专政”有其负面性,但并非全部毫无价值,钱穆对中国集权政治所做的正面辩护是包含真理的。

其次,对知识分子政治的理解同样具有可做多元理解的空间。同样是在道德政治的前提下,徐复观在否定君权专制的同时,充分肯定儒家政治传统,为知识分子政治张目。在中国传统政治实践中,士人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少论者将中国政治传统称为“士人政治”的确有道理。但知识分子政治是否完全靠得住?徐复观在其前期政治思想中表达了对现代知识分子政治的失望。在谈到国民党的问题时,徐复观认为,其问题正在于整个党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但这些知识分子又完全不能深入下去,造成了党与农村社会的割裂,他说:“国民党早便成为由传统知识份子所集结的一个在社会不生根的党。”[10]来到台湾后,通过对国民党所推行的台湾土地改革运动观察,徐复观认为,国民党的许多党员并未把自己的精神与土地改革熔铸在一起。所以,徐复观所肯定的知识分子政治,按其本意,不应是现代自由知识分子政治,而是礼俗互动传统中“与农民结合在一起”,并以此结合关系而与君主政治相对待的传统知识分子政治。

徐复观的知识分子政治,应是指传统知识分子政治,其本质其实是“农本政治”的自然延伸。黄俊杰顺着徐复观“农本政治”的思路做了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他对20世纪50年代台湾土地改革中的农民政治进行了深入调查。他指出:“我们的研究显示:1950年代初期,台湾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塑造了当时农民的农业意识的基本面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认同感,以及以务农为生活方式之心态。土地对农民而言是生死以之的安身立命之所,农业则是他们的生活目的。不过,这种‘神圣感’到了1970年代以后,已为‘世俗性’所取代;农业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土地也逐渐商品化了。”[11]黄俊杰追踪观察,最后考察出农民对土地“神圣感”的消失。首先,可以肯定这种观察是准确的,事实上,在中国及不少东南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经由土地生产而建立起来的“神圣感”日趋弱化,这是大趋势。然而,我们是否可由此确认黄俊杰在下文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他说:“徐复观对自耕农阶层在现代政治经济学脉络中的脆弱性,未能给以足够的重视。”其实,从礼俗互动的政治传统而言,自耕农(即乡民)的自觉性,本身就是一个潜在存在、待击而发的状态,他们的“神圣感”不可能凭空实现,必须有将其唤醒的因素出现才能焕发其“神圣感”;因此,黄俊杰所观察到的台湾农民在获得土地20年后“神圣感”“消失”,并非是消失,而是失去了激发对象。

黄俊杰的考察继续深入指出,台湾自耕农阶层的政治影响力,只有在经过多年发展后,从自身产生出“中智”“中产”阶层后才得以实现。按照我们上面的解释思路,“中产”“中智”阶层的出现,其实是使原先与“上层”政治毫无互动之可能的自耕农阶层有了可能性。自耕农阶层从此可获得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话语权其实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们由此可表达他们的“神圣感”。结合台湾政治的现状,我们更深入的结论是,民众的这种“神圣感”有正面表达的样式,比如对真相、正义的寻求,另一方面以对政治人物大声喊出不信任的样态而实现。

(耿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本文原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收入本书时有修改)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页。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19页。

[3]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www.daowen.com)

[4]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254页。

[5]黄俊杰:《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48页。

[6]转引自黄俊杰:《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105页。

[7]转引自黄俊杰:《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106~107页。

[8]徐复观:《旧梦·明天》,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

[9]徐复观:《谁赋豳风七月篇——农村的记忆》,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页。

[10]黄俊杰:《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105页。

[11]黄俊杰:《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1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