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以后祭祀等级演变 | 《孔子庙祀典研究》研究成果

唐以后祭祀等级演变 | 《孔子庙祀典研究》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之所以将唐分作前后两节,就是因为唐代以前祭祀孔子的等级不够明确,唐代制定开元礼后,历代都确定了孔子庙的祭祀等级。按照祀典等级制定了礼器和祭品制度,国子监“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孔宣父,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悬,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有元一朝,礼乐缺略,但对祭祀孔子尚称重视。淇武二十六年,颁大成乐于天下府学,令州县如式制造,将祭祀用乐推广到各级学校文庙。

唐以后祭祀等级演变 | 《孔子庙祀典研究》研究成果

本书之所以将唐分作前后两节,就是因为唐代以前祭祀孔子的等级不够明确,唐代制定开元礼后,历代都确定了孔子庙的祭祀等级。

大唐开元礼》开篇明确规定:“凡国有大祀、中祀、小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皇地祗、神州、宗庙皆为大祀,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并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灵星、山林川泽、五龙祠等并为小祀,州县社稷、释奠及诸神祀并同为小祀”,国学释奠孔子为中祀,州县学校释奠孔子为小祀。按照祀典等级制定了礼器和祭品制度,国子监“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孔宣父,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悬,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23]

唐代释奠孔子礼制有所变化。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取消县学释奠用牲,“春秋二时释奠诸州宜依旧用牲牢,其属县用酒脯而已”。开元十九年又取消州府释奠用牲,“天下州府春秋二时社及释奠停牲牢,唯用酒脯,永为常式”[24]。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自是始用宫悬之乐,春秋二仲,上令三公摄行事”,宫悬之乐属于大祀,部分提高了孔子庙的释奠等级。上元元年(760年)因天旱停止中小祀祭祀,但是文宣王庙祭祀仍旧。但不知哪年取消了国学释奠牲牢,永泰二年(766年)才恢复,“八月丁亥,国子监释奠复用牲牢”[25],“其时军容使鱼朝恩知监事,庙庭乃具宫悬之乐”。“安史之乱”后,仅含元殿元旦朝贺时设宫悬,即使郊庙大祭也只有登歌乐,释奠孔子具宫悬乐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一件大事。

宋真宗祭祀孔子

宋建隆三年(962年),诏令祭祀文宣王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属于中祠。崇宁四年(1105年),国子司业蒋静上书建议“考正先圣之冕服,其执圭、立戟乞并从王者制度”,皇帝同意,“于是增文宣王冕为十二旒,服十二章,执镇圭,庙门立二十四戟,并如王者之制”[26],提高了孔子像和孔子庙级别,但祭祀等级未变。宋代“凡祭祀之礼,天神曰祀,地祗曰祭,宗庙人鬼曰享,至圣文宣王、昭烈武成王曰释奠”[27]。祀典分为大祀、中祀和小祀,大祀三十,中祀九,小祀九。文宣王仍为中祀,“中祀九,仲春祭五龙,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亥日享先农,季春巳日享先蚕,立春后申日祀雨师,春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但州县释奠为小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并如小祀”[28]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才将京师国子监文宣王庙祭祀升为大祀,“与大社大稷并为大祀”,“用凝安九成之乐”,笾豆增为十二。但州县为中祀,“郡邑行事则乐止三成”。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国学释奠又恢复为中祀。

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确定祀典孔子用《大唐开元礼》,中祀,但提高了孔子和配享颜子、孟子塑像的服饰等级,“大成殿文宣王塑像冠十二旒,服十二章,兖国公像冠九旒,服九章”,“邹国公合与兖国公一体装塑九章服”[29]。宣宗迁都汴梁后,新建国子监和文宣王庙,虽然仍然用少牢,但其他均如小祀,“宣宗迁汴,建庙会朝门内,岁祀如仪。宣圣、颜、孟各羊一,家一,余同小祀”,“其诸州祀释奠并遵唐仪”[30]

有元一朝,礼乐缺略,但对祭祀孔子尚称重视。元中统二年(1261年)“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月朔释奠应为释菜;八月“丁酉,命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31]。元代并没有制定详细的祭祀制度,对大祀的郊庙祭祀很少,对孔子庙祭祀还是比较重视的。“天子亲遣使致祭者三,曰社稷,曰先农,曰宣圣;而岳镇海渎,使者奉玺书即其处行事,称代祀;其有司常祀者五,曰社稷,曰宣圣,曰三皇,曰岳镇海渎,曰风师雨师;非通祀者五,曰武成王,曰古帝王庙,曰周公庙,曰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次曰功臣之祠”[32],孔子庙祭祀仍属中祀,是皇帝亲自遣使祭祀的三种神祗之一、五种常祀之一,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仅次于郊庙、社稷和先农。大德十年(1306年),京师孔子庙落成后,“行释奠礼,牲用太牢,乐用登歌”。十一年七月,新即位的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大二年(1309年),又确定“大成至圣文宣王春秋二丁释奠用太牢”。

明太祖建国当年就制定了孔子庙祭祀制度,“每岁春秋上丁释奠,前祀一日,皇帝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传制遣官,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亚献、终献,牲用太牢,乐六奏,文舞六佾,司府州县卫学各提调官行事,用少牢,礼如太学,乐不能备则已,京府及附府县行释菜礼”。次年诏天下郡县立学,颁发《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要求“各府州县于明淇武三年正月为始开学”;同年却又令各地停止祭祀孔子,只在国学和曲阜孔子庙举行春秋释奠。从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祝文中可知,不再通祀天下的原因应该是俭省,“目书检点,忽睹神之训言,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敬鬼神而远之,祭之以礼,此非圣贤明言,他何能道?不敢通祀,暴殄天物,以累神之圣德”[33]。明明是为了节省,却说是按照孔子的教诲,不“累神之圣德”,流氓即使成了皇帝也改不掉流氓的本性。

明淇武三年(1370年),下诏革去岳镇海渎城隍诸神封号,历代忠臣烈士只保留初加封号,唯保留孔子封号,“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于礼为当”。同年还制定了释奠仪物,“改初制笾豆之八为十,笾用竹,其簠簋登铏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牲易以熟,乐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

淇武十五年,孔子庙祭祀恢复正常,令天下学校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制定释奠礼仪,颁布释奠仪注,“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34]。淇武二十六年(1393年),颁大成乐于天下府学,令州县如式制造,将祭祀用乐推广到各级学校文庙。宣德三年(1428年),令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正统元年(1436年),刊印颁行从祀先贤名爵位次。

宋真宗祭祀孔子

宋建隆三年(962年),诏令祭祀文宣王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属于中祠。崇宁四年(1105年),国子司业蒋静上书建议“考正先圣之冕服,其执圭、立戟乞并从王者制度”,皇帝同意,“于是增文宣王冕为十二旒,服十二章,执镇圭,庙门立二十四戟,并如王者之制”[26],提高了孔子像和孔子庙级别,但祭祀等级未变。宋代“凡祭祀之礼,天神曰祀,地祗曰祭,宗庙人鬼曰享,至圣文宣王、昭烈武成王曰释奠”[27]。祀典分为大祀、中祀和小祀,大祀三十,中祀九,小祀九。文宣王仍为中祀,“中祀九,仲春祭五龙,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亥日享先农,季春巳日享先蚕,立春后申日祀雨师,春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但州县释奠为小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并如小祀”[28]。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才将京师国子监文宣王庙祭祀升为大祀,“与大社大稷并为大祀”,“用凝安九成之乐”,笾豆增为十二。但州县为中祀,“郡邑行事则乐止三成”。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国学释奠又恢复为中祀。

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确定祀典孔子用《大唐开元礼》,中祀,但提高了孔子和配享颜子、孟子塑像的服饰等级,“大成殿文宣王塑像冠十二旒,服十二章,兖国公像冠九旒,服九章”,“邹国公合与兖国公一体装塑九章服”[29]。宣宗迁都汴梁后,新建国子监和文宣王庙,虽然仍然用少牢,但其他均如小祀,“宣宗迁汴,建庙会朝门内,岁祀如仪。宣圣、颜、孟各羊一,家一,余同小祀”,“其诸州祀释奠并遵唐仪”[30]

有元一朝,礼乐缺略,但对祭祀孔子尚称重视。元中统二年(1261年)“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月朔释奠应为释菜;八月“丁酉,命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31]。元代并没有制定详细的祭祀制度,对大祀的郊庙祭祀很少,对孔子庙祭祀还是比较重视的。“天子亲遣使致祭者三,曰社稷,曰先农,曰宣圣;而岳镇海渎,使者奉玺书即其处行事,称代祀;其有司常祀者五,曰社稷,曰宣圣,曰三皇,曰岳镇海渎,曰风师雨师;非通祀者五,曰武成王,曰古帝王庙,曰周公庙,曰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次曰功臣之祠”[32],孔子庙祭祀仍属中祀,是皇帝亲自遣使祭祀的三种神祗之一、五种常祀之一,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仅次于郊庙、社稷和先农。大德十年(1306年),京师孔子庙落成后,“行释奠礼,牲用太牢,乐用登歌”。十一年七月,新即位的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大二年(1309年),又确定“大成至圣文宣王春秋二丁释奠用太牢”。

明太祖建国当年就制定了孔子庙祭祀制度,“每岁春秋上丁释奠,前祀一日,皇帝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传制遣官,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亚献、终献,牲用太牢,乐六奏,文舞六佾,司府州县卫学各提调官行事,用少牢,礼如太学,乐不能备则已,京府及附府县行释菜礼”。次年诏天下郡县立学,颁发《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要求“各府州县于明淇武三年正月为始开学”;同年却又令各地停止祭祀孔子,只在国学和曲阜孔子庙举行春秋释奠。从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祝文中可知,不再通祀天下的原因应该是俭省,“目书检点,忽睹神之训言,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敬鬼神而远之,祭之以礼,此非圣贤明言,他何能道?不敢通祀,暴殄天物,以累神之圣德”[33]。明明是为了节省,却说是按照孔子的教诲,不“累神之圣德”,流氓即使成了皇帝也改不掉流氓的本性。

明淇武三年(1370年),下诏革去岳镇海渎城隍诸神封号,历代忠臣烈士只保留初加封号,唯保留孔子封号,“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于礼为当”。同年还制定了释奠仪物,“改初制笾豆之八为十,笾用竹,其簠簋登铏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牲易以熟,乐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

淇武十五年,孔子庙祭祀恢复正常,令天下学校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制定释奠礼仪,颁布释奠仪注,“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34]。淇武二十六年(1393年),颁大成乐于天下府学,令州县如式制造,将祭祀用乐推广到各级学校文庙。宣德三年(1428年),令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正统元年(1436年),刊印颁行从祀先贤名爵位次。

宋真宗祭祀孔子

宋建隆三年(962年),诏令祭祀文宣王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属于中祠。崇宁四年(1105年),国子司业蒋静上书建议“考正先圣之冕服,其执圭、立戟乞并从王者制度”,皇帝同意,“于是增文宣王冕为十二旒,服十二章,执镇圭,庙门立二十四戟,并如王者之制”[26],提高了孔子像和孔子庙级别,但祭祀等级未变。宋代“凡祭祀之礼,天神曰祀,地祗曰祭,宗庙人鬼曰享,至圣文宣王、昭烈武成王曰释奠”[27]。祀典分为大祀、中祀和小祀,大祀三十,中祀九,小祀九。文宣王仍为中祀,“中祀九,仲春祭五龙,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亥日享先农,季春巳日享先蚕,立春后申日祀雨师,春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但州县释奠为小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并如小祀”[28]。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才将京师国子监文宣王庙祭祀升为大祀,“与大社大稷并为大祀”,“用凝安九成之乐”,笾豆增为十二。但州县为中祀,“郡邑行事则乐止三成”。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国学释奠又恢复为中祀。

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确定祀典孔子用《大唐开元礼》,中祀,但提高了孔子和配享颜子、孟子塑像的服饰等级,“大成殿文宣王塑像冠十二旒,服十二章,兖国公像冠九旒,服九章”,“邹国公合与兖国公一体装塑九章服”[29]。宣宗迁都汴梁后,新建国子监和文宣王庙,虽然仍然用少牢,但其他均如小祀,“宣宗迁汴,建庙会朝门内,岁祀如仪。宣圣、颜、孟各羊一,家一,余同小祀”,“其诸州祀释奠并遵唐仪”[30]

有元一朝,礼乐缺略,但对祭祀孔子尚称重视。元中统二年(1261年)“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月朔释奠应为释菜;八月“丁酉,命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31]。元代并没有制定详细的祭祀制度,对大祀的郊庙祭祀很少,对孔子庙祭祀还是比较重视的。“天子亲遣使致祭者三,曰社稷,曰先农,曰宣圣;而岳镇海渎,使者奉玺书即其处行事,称代祀;其有司常祀者五,曰社稷,曰宣圣,曰三皇,曰岳镇海渎,曰风师雨师;非通祀者五,曰武成王,曰古帝王庙,曰周公庙,曰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次曰功臣之祠”[32],孔子庙祭祀仍属中祀,是皇帝亲自遣使祭祀的三种神祗之一、五种常祀之一,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仅次于郊庙、社稷和先农。大德十年(1306年),京师孔子庙落成后,“行释奠礼,牲用太牢,乐用登歌”。十一年七月,新即位的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大二年(1309年),又确定“大成至圣文宣王春秋二丁释奠用太牢”。

明太祖建国当年就制定了孔子庙祭祀制度,“每岁春秋上丁释奠,前祀一日,皇帝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传制遣官,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亚献、终献,牲用太牢,乐六奏,文舞六佾,司府州县卫学各提调官行事,用少牢,礼如太学,乐不能备则已,京府及附府县行释菜礼”。次年诏天下郡县立学,颁发《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要求“各府州县于明淇武三年正月为始开学”;同年却又令各地停止祭祀孔子,只在国学和曲阜孔子庙举行春秋释奠。从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祝文中可知,不再通祀天下的原因应该是俭省,“目书检点,忽睹神之训言,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敬鬼神而远之,祭之以礼,此非圣贤明言,他何能道?不敢通祀,暴殄天物,以累神之圣德”[33]。明明是为了节省,却说是按照孔子的教诲,不“累神之圣德”,流氓即使成了皇帝也改不掉流氓的本性。

明淇武三年(1370年),下诏革去岳镇海渎城隍诸神封号,历代忠臣烈士只保留初加封号,唯保留孔子封号,“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于礼为当”。同年还制定了释奠仪物,“改初制笾豆之八为十,笾用竹,其簠簋登铏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牲易以熟,乐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

淇武十五年,孔子庙祭祀恢复正常,令天下学校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制定释奠礼仪,颁布释奠仪注,“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34]。淇武二十六年(1393年),颁大成乐于天下府学,令州县如式制造,将祭祀用乐推广到各级学校文庙。宣德三年(1428年),令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正统元年(1436年),刊印颁行从祀先贤名爵位次。

明代丹陛大乐

明初孔子祀典仍为中祀,成化十二年(1476年)升为大祀。是年国子监祭酒周淇谟上疏建议提高孔子祀典,被礼部驳下。周淇谟再次上疏,“孔子之道不外乎礼乐,欲体孔子之道亦莫先乎礼乐。今冕服既用天子之礼,而佾舞则用诸侯之乐。以礼论乐则乐不备,以乐论礼则礼为僭,若因循不加厘正,后世必见非笑。乞敕内阁大臣并六部、三法司、六科、十三道等官集议,首正其封号表明。孔子周人,当用周制,所封乃当时天王之王,非后世国王之王;次增其器数为十二笾豆,舞八佾,则礼不僭乐不缺”,获得同意,祭祀孔子笾豆十二,舞八佾,达到大祀级别。[35]

明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厘正文庙祀典,将孔子庙祀典降为中祀,十笾豆,六佾舞;取消孔子及所有配祀人物封号,孔子改称至圣先师;撒除孔子塑像,除曲阜孔子庙外一律改为木主;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增设启圣祠,奉祀孔子之父,并以四配之父等人配祀;罢黜大部分传经之儒。世宗厘正文庙祀典,虽然遭到众多朝臣的反对,但在皇帝的强势压制下还是获得了成功。

至明末,文庙祀典再未变化,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将两京先师庙青瓦改为绿色琉璃瓦。

清入关之前,清崇德元年(1636年)即遣官致祭孔子庙,崇德五年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释奠礼。顺治元年(1644年)制定月朔及进士释褐行菜礼和月望行香仪注,顺治二年加号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复改为至圣先师。

康熙以后,文庙虽仍然采用中祀等级,但逐渐提高了文庙地位,陆续增加了大祀元素。

明代丹陛大乐

明初孔子祀典仍为中祀,成化十二年(1476年)升为大祀。是年国子监祭酒周淇谟上疏建议提高孔子祀典,被礼部驳下。周淇谟再次上疏,“孔子之道不外乎礼乐,欲体孔子之道亦莫先乎礼乐。今冕服既用天子之礼,而佾舞则用诸侯之乐。以礼论乐则乐不备,以乐论礼则礼为僭,若因循不加厘正,后世必见非笑。乞敕内阁大臣并六部、三法司、六科、十三道等官集议,首正其封号表明。孔子周人,当用周制,所封乃当时天王之王,非后世国王之王;次增其器数为十二笾豆,舞八佾,则礼不僭乐不缺”,获得同意,祭祀孔子笾豆十二,舞八佾,达到大祀级别。[35]

明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厘正文庙祀典,将孔子庙祀典降为中祀,十笾豆,六佾舞;取消孔子及所有配祀人物封号,孔子改称至圣先师;撒除孔子塑像,除曲阜孔子庙外一律改为木主;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增设启圣祠,奉祀孔子之父,并以四配之父等人配祀;罢黜大部分传经之儒。世宗厘正文庙祀典,虽然遭到众多朝臣的反对,但在皇帝的强势压制下还是获得了成功。

至明末,文庙祀典再未变化,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将两京先师庙青瓦改为绿色琉璃瓦。

清入关之前,清崇德元年(1636年)即遣官致祭孔子庙,崇德五年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释奠礼。顺治元年(1644年)制定月朔及进士释褐行菜礼和月望行香仪注,顺治二年加号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复改为至圣先师。

康熙以后,文庙虽仍然采用中祀等级,但逐渐提高了文庙地位,陆续增加了大祀元素。

明代丹陛大乐

明初孔子祀典仍为中祀,成化十二年(1476年)升为大祀。是年国子监祭酒周淇谟上疏建议提高孔子祀典,被礼部驳下。周淇谟再次上疏,“孔子之道不外乎礼乐,欲体孔子之道亦莫先乎礼乐。今冕服既用天子之礼,而佾舞则用诸侯之乐。以礼论乐则乐不备,以乐论礼则礼为僭,若因循不加厘正,后世必见非笑。乞敕内阁大臣并六部、三法司、六科、十三道等官集议,首正其封号表明。孔子周人,当用周制,所封乃当时天王之王,非后世国王之王;次增其器数为十二笾豆,舞八佾,则礼不僭乐不缺”,获得同意,祭祀孔子笾豆十二,舞八佾,达到大祀级别。[35]

明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厘正文庙祀典,将孔子庙祀典降为中祀,十笾豆,六佾舞;取消孔子及所有配祀人物封号,孔子改称至圣先师;撒除孔子塑像,除曲阜孔子庙外一律改为木主;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增设启圣祠,奉祀孔子之父,并以四配之父等人配祀;罢黜大部分传经之儒。世宗厘正文庙祀典,虽然遭到众多朝臣的反对,但在皇帝的强势压制下还是获得了成功。

至明末,文庙祀典再未变化,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将两京先师庙青瓦改为绿色琉璃瓦。

清入关之前,清崇德元年(1636年)即遣官致祭孔子庙,崇德五年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释奠礼。顺治元年(1644年)制定月朔及进士释褐行菜礼和月望行香仪注,顺治二年加号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复改为至圣先师。

康熙以后,文庙虽仍然采用中祀等级,但逐渐提高了文庙地位,陆续增加了大祀元素。

大成殿清代皇帝题匾

大成殿清代皇帝题匾

大成殿清代皇帝题匾

大成殿匾联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至曲阜祭祀孔子,礼行三献,亲行三跪九叩大礼,御题“万世师表”额并颁示天下文庙一体制作成匾悬挂在大成殿内。从此,题颁匾额成为惯例,每代皇帝即位后都要颁给。雍正四年(1726年)颁“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颁“与天地参”,十三年颁“时中立极”,三十六年颁“化成悠久”,嘉庆四年(1799年)颁“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颁“圣协时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颁“德齐帱载”,同治元年(1862年)颁“圣神天纵”,光绪十四年(1888年)颁“斯文在兹”,宣统二年(1910年)颁发了“中和位育”。雍正七年还颁给大成殿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门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乾隆十三年颁给大成殿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莫喻圣人”“齐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所有匾额、对联各地文庙均一体制作悬挂。此外,乾隆皇帝还专门颁给国子监文庙大成殿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热河文庙“广大中和”匾额和“有开必先冠古今而垂教化,无思不服合内外以振文章”对联。

大成殿匾联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至曲阜祭祀孔子,礼行三献,亲行三跪九叩大礼,御题“万世师表”额并颁示天下文庙一体制作成匾悬挂在大成殿内。从此,题颁匾额成为惯例,每代皇帝即位后都要颁给。雍正四年(1726年)颁“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颁“与天地参”,十三年颁“时中立极”,三十六年颁“化成悠久”,嘉庆四年(1799年)颁“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颁“圣协时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颁“德齐帱载”,同治元年(1862年)颁“圣神天纵”,光绪十四年(1888年)颁“斯文在兹”,宣统二年(1910年)颁发了“中和位育”。雍正七年还颁给大成殿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门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乾隆十三年颁给大成殿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莫喻圣人”“齐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所有匾额、对联各地文庙均一体制作悬挂。此外,乾隆皇帝还专门颁给国子监文庙大成殿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热河文庙“广大中和”匾额和“有开必先冠古今而垂教化,无思不服合内外以振文章”对联。

大成殿匾联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至曲阜祭祀孔子,礼行三献,亲行三跪九叩大礼,御题“万世师表”额并颁示天下文庙一体制作成匾悬挂在大成殿内。从此,题颁匾额成为惯例,每代皇帝即位后都要颁给。雍正四年(1726年)颁“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颁“与天地参”,十三年颁“时中立极”,三十六年颁“化成悠久”,嘉庆四年(1799年)颁“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颁“圣协时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颁“德齐帱载”,同治元年(1862年)颁“圣神天纵”,光绪十四年(1888年)颁“斯文在兹”,宣统二年(1910年)颁发了“中和位育”。雍正七年还颁给大成殿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门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乾隆十三年颁给大成殿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莫喻圣人”“齐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所有匾额、对联各地文庙均一体制作悬挂。此外,乾隆皇帝还专门颁给国子监文庙大成殿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热河文庙“广大中和”匾额和“有开必先冠古今而垂教化,无思不服合内外以振文章”对联。

承德热河文庙大成殿匾联

雍正二年(1724年),曲阜孔子庙遭受雷火,正殿殿庭建筑几乎全部被焚,朝廷拔款重建,委派重臣督修,“凡殿尻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朕亲为指授”,将正殿正门改为黄色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绘,提高到大祀的标准。

北京国子监文庙正殿正门也于乾隆二年(1737年)改为黄色琉璃瓦,三十二年碑亭也改为黄瓦,三十三年文庙大门改称先师庙,二门复称大成门,正殿复称大成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孔子庙祭祀终于再次升为大祀,国子监文庙大成殿按照大祀改造为尻殿顶。朝廷也曾讨论曲阜孔子庙按大祀等级进行改造,考虑到“物力维艰,良材难得,若从新改造,工程巩固恐不及前,不如择要修理,以示尊崇”,待需要大修时再按照大祀改造。[36]文庙祭祀升为大祀,舞蹈改为文舞、武舞并用,宣统元年颁发了释奠武舞谱。

民国元年(1912年),大总统发布《以宗仰时圣,道不虚行,以正人心而立民极征集天下之意见》通令,征集关于祭祀孔子的意见,“俟各省一律议覆到京,即查照民国体制,根据古义,将祀孔典礼折衷至当,详细规定,以表尊崇而垂久远”。民国三年颁布《大总统祀典礼令》,规定了孔子庙春秋释奠,等级为大祀,“据政治会议呈覆:前年咨询祀孔典礼一案,经开会全体议决,佥以崇祀孔子仍因袭历代之旧典,议以春秋两丁为祀孔之日,仍从大祀,其礼节、服制、祭品当与祭天一律。京师文庙应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文庙应由该长官主祭。如有不得已之事,故得与临时遣员恭代”[37]。九月大总统亲自祭祀孔子,并令各省孔子庙由各省长官主祭,十月制定颁布了《祀孔典礼》和《祭祀服制》。

【注释】

[1]《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

[2]《史记》卷二十八《郊祀志》。

[3]《后汉书》卷十四《礼仪上》。

[4]《后汉书》卷十九《祭祀下》。

[5]《后汉书》卷一〇九上《孔僖传》。

[6]〔汉〕《乙瑛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7]〔汉〕《史晨前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8]《前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

[9]《宋书》卷十七《礼四》。

[10]《三国志·魏志》卷四《齐王芳》。

[11]《晋书》卷十九《礼上》。

[12]《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

[13]《南齐书》卷九《礼上》。

[14]《隋书》卷九《礼仪四》。

[15]《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

[16]《魏书》卷一〇八《礼一》。

[17]《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18]《隋书》卷九《礼仪四》。

[19]《隋书》卷七《礼仪二》。

[20]《隋书》卷九《礼仪四》。

[21]《隋书》卷六《礼仪一》。

[22]《隋书》卷九《礼仪四》。

[23]《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

[24]《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

[25]《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26]《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69页。

[27]《政和五礼新仪》卷一《辨祀》。

[28]《宋史》卷九十八《礼一》。

[29]《大金集礼》卷三十六《宣圣庙》。

[30]《金史》卷三十五《宣圣庙》。

[31]《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

[32]《元史》卷七十二《祭祀一》。

[33]《明集礼》卷十六《释奠文宣王》。

[34]《明史》卷五十《至圣文宣王庙祀》。(www.daowen.com)

[35]《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89-290页。

[36]孔府档案五〇一一卷。

[37]《民国新法令》。

承德热河文庙大成殿匾联

雍正二年(1724年),曲阜孔子庙遭受雷火,正殿殿庭建筑几乎全部被焚,朝廷拔款重建,委派重臣督修,“凡殿尻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朕亲为指授”,将正殿正门改为黄色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绘,提高到大祀的标准。

北京国子监文庙正殿正门也于乾隆二年(1737年)改为黄色琉璃瓦,三十二年碑亭也改为黄瓦,三十三年文庙大门改称先师庙,二门复称大成门,正殿复称大成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孔子庙祭祀终于再次升为大祀,国子监文庙大成殿按照大祀改造为尻殿顶。朝廷也曾讨论曲阜孔子庙按大祀等级进行改造,考虑到“物力维艰,良材难得,若从新改造,工程巩固恐不及前,不如择要修理,以示尊崇”,待需要大修时再按照大祀改造。[36]文庙祭祀升为大祀,舞蹈改为文舞、武舞并用,宣统元年颁发了释奠武舞谱。

民国元年(1912年),大总统发布《以宗仰时圣,道不虚行,以正人心而立民极征集天下之意见》通令,征集关于祭祀孔子的意见,“俟各省一律议覆到京,即查照民国体制,根据古义,将祀孔典礼折衷至当,详细规定,以表尊崇而垂久远”。民国三年颁布《大总统祀典礼令》,规定了孔子庙春秋释奠,等级为大祀,“据政治会议呈覆:前年咨询祀孔典礼一案,经开会全体议决,佥以崇祀孔子仍因袭历代之旧典,议以春秋两丁为祀孔之日,仍从大祀,其礼节、服制、祭品当与祭天一律。京师文庙应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文庙应由该长官主祭。如有不得已之事,故得与临时遣员恭代”[37]。九月大总统亲自祭祀孔子,并令各省孔子庙由各省长官主祭,十月制定颁布了《祀孔典礼》和《祭祀服制》。

【注释】

[1]《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

[2]《史记》卷二十八《郊祀志》。

[3]《后汉书》卷十四《礼仪上》。

[4]《后汉书》卷十九《祭祀下》。

[5]《后汉书》卷一〇九上《孔僖传》。

[6]〔汉〕《乙瑛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7]〔汉〕《史晨前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8]《前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

[9]《宋书》卷十七《礼四》。

[10]《三国志·魏志》卷四《齐王芳》。

[11]《晋书》卷十九《礼上》。

[12]《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

[13]《南齐书》卷九《礼上》。

[14]《隋书》卷九《礼仪四》。

[15]《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

[16]《魏书》卷一〇八《礼一》。

[17]《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18]《隋书》卷九《礼仪四》。

[19]《隋书》卷七《礼仪二》。

[20]《隋书》卷九《礼仪四》。

[21]《隋书》卷六《礼仪一》。

[22]《隋书》卷九《礼仪四》。

[23]《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

[24]《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

[25]《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26]《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69页。

[27]《政和五礼新仪》卷一《辨祀》。

[28]《宋史》卷九十八《礼一》。

[29]《大金集礼》卷三十六《宣圣庙》。

[30]《金史》卷三十五《宣圣庙》。

[31]《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

[32]《元史》卷七十二《祭祀一》。

[33]《明集礼》卷十六《释奠文宣王》。

[34]《明史》卷五十《至圣文宣王庙祀》。

[35]《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89-290页。

[36]孔府档案五〇一一卷。

[37]《民国新法令》。

承德热河文庙大成殿匾联

雍正二年(1724年),曲阜孔子庙遭受雷火,正殿殿庭建筑几乎全部被焚,朝廷拔款重建,委派重臣督修,“凡殿尻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朕亲为指授”,将正殿正门改为黄色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绘,提高到大祀的标准。

北京国子监文庙正殿正门也于乾隆二年(1737年)改为黄色琉璃瓦,三十二年碑亭也改为黄瓦,三十三年文庙大门改称先师庙,二门复称大成门,正殿复称大成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孔子庙祭祀终于再次升为大祀,国子监文庙大成殿按照大祀改造为尻殿顶。朝廷也曾讨论曲阜孔子庙按大祀等级进行改造,考虑到“物力维艰,良材难得,若从新改造,工程巩固恐不及前,不如择要修理,以示尊崇”,待需要大修时再按照大祀改造。[36]文庙祭祀升为大祀,舞蹈改为文舞、武舞并用,宣统元年颁发了释奠武舞谱。

民国元年(1912年),大总统发布《以宗仰时圣,道不虚行,以正人心而立民极征集天下之意见》通令,征集关于祭祀孔子的意见,“俟各省一律议覆到京,即查照民国体制,根据古义,将祀孔典礼折衷至当,详细规定,以表尊崇而垂久远”。民国三年颁布《大总统祀典礼令》,规定了孔子庙春秋释奠,等级为大祀,“据政治会议呈覆:前年咨询祀孔典礼一案,经开会全体议决,佥以崇祀孔子仍因袭历代之旧典,议以春秋两丁为祀孔之日,仍从大祀,其礼节、服制、祭品当与祭天一律。京师文庙应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文庙应由该长官主祭。如有不得已之事,故得与临时遣员恭代”[37]。九月大总统亲自祭祀孔子,并令各省孔子庙由各省长官主祭,十月制定颁布了《祀孔典礼》和《祭祀服制》。

【注释】

[1]《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

[2]《史记》卷二十八《郊祀志》。

[3]《后汉书》卷十四《礼仪上》。

[4]《后汉书》卷十九《祭祀下》。

[5]《后汉书》卷一〇九上《孔僖传》。

[6]〔汉〕《乙瑛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7]〔汉〕《史晨前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8]《前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

[9]《宋书》卷十七《礼四》。

[10]《三国志·魏志》卷四《齐王芳》。

[11]《晋书》卷十九《礼上》。

[12]《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

[13]《南齐书》卷九《礼上》。

[14]《隋书》卷九《礼仪四》。

[15]《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

[16]《魏书》卷一〇八《礼一》。

[17]《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18]《隋书》卷九《礼仪四》。

[19]《隋书》卷七《礼仪二》。

[20]《隋书》卷九《礼仪四》。

[21]《隋书》卷六《礼仪一》。

[22]《隋书》卷九《礼仪四》。

[23]《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

[24]《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

[25]《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26]《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69页。

[27]《政和五礼新仪》卷一《辨祀》。

[28]《宋史》卷九十八《礼一》。

[29]《大金集礼》卷三十六《宣圣庙》。

[30]《金史》卷三十五《宣圣庙》。

[31]《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

[32]《元史》卷七十二《祭祀一》。

[33]《明集礼》卷十六《释奠文宣王》。

[34]《明史》卷五十《至圣文宣王庙祀》。

[35]《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89-290页。

[36]孔府档案五〇一一卷。

[37]《民国新法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