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元代的六部、寺监与府院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的地位

元代的六部、寺监与府院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的地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的六部分左三部,包括吏、户、礼,右三部,包括兵、刑、工。元代统治者重视财政,中央主持财政的机构户部,组织庞大。如前章所述,元代政府中枢军政大权归中书省和枢密院,但作为皇帝近侍的怯薛干预朝政,造成了政府行政的混乱。此外,元代的府院还有:宣徽院,专掌玉食,即御膳、宴享。

元代的六部、寺监与府院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的地位

三、元代的六部、寺监与府院

1.六部

元代以中书省为总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虽然元代曾三次置尚书[3],但基本行政体制是中书省统辖六部,以中书省一省制代替三省制。元代的六部分左三部,包括吏、户、礼,右三部,包括兵、刑、工。各部置尚书三员、侍郎二员、郎中二员。六部的职掌基本与唐宋相仿,但值得注意的是户部、兵部和工部的变化。

元代统治者重视财政,中央主持财政的机构户部,组织庞大。户部掌全国的户籍、钱谷、田土之政,所辖有诸“提举官”和诸“使司”。提举官掌管各种宝货库藏、铜钱铸造、宝钞之印制与库藏、金银之出纳以及税课等事。主管官有“提举”、“大使”、“达鲁花赤”等,官阶品秩视职务大小,从四品至八品不等。诸使司,主要有“漕运使司”、“转运盐铁使司”、置“使”(正三品)、“同知”(四品)与“副使”(五品)等官属。

元代的兵部,其职掌据《元史·百官志一》说:“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凡城池废置之故,山川险易之图,兵站屯田之籍,远方归化之人,官私刍牧之地,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之征,驿乘、邮运、祗应、公廨、皂隶之制,悉以任之。”可见兵部所掌皆为政务,元代之军务则统归枢密院掌之。

元重视工匠技艺与营造之事,中央除有工部外,还有将作院、军器监等掌之。另在大都与各路都有“诸色人匠总管府”,置总管、同知、副总管及达鲁花赤。地方上则随处设局,如织造、绣、染、皮货等,都设有提举、大使专官管理。元罗致天下工匠,形成一庞大组织,而都统辖于工部与院府,此种制度也为前代所无。

元代寺监名目繁多,机构复杂、庞大,有武备寺卿,掌缮治戎器,太仆寺卿,掌舆马之事,此外,还有长信寺卿、长秋寺卿、承徽寺卿、长宁寺卿、长庆寺卿、宁徽寺卿等,都是掌管皇室庶务的机构。诸监有:少府监,掌管宫街;太府监,掌钱帛出纳;度支监,掌马驼刍栗;军器监,掌军器制造;利用监,掌出纳皮货衣物;中尚监,掌大鄂尔尔位下事务;章佩监,掌御库藏珍宝;经正监,掌管盘纳钵及标拨投下草地;都水监,掌河堤渠防;秘书监,掌历代图籍;司天监,掌历象之事。此外,还有回回司天监、崇文监、司禋监等,诸监都置太监、少监等官,品秩都较低。

如前章所述,元代政府中枢军政大权归中书省和枢密院,但作为皇帝近侍的怯薛干预朝政,造成了政府行政的混乱。同时元又在政府各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派驻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担任,带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性质,使蒙古人在各级政府部门中都处于主导地位。

由于蒙古旧俗及落后因素的影响,元朝政府行政机制常处于非均衡状态,政局动荡,降低了政府统治能力。但蒙元政府也创造了与传统汉制不同的有效体制和统治方式,在宗教和民族事务管理方面设置的宣政院具有特殊意义。

元代达鲁花赤印

2.宣政院(www.daowen.com)

蒙元帝国结束了宋、辽、金、西夏的割据纷争局面,开创了大一统的帝国,其疆域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超过了汉唐盛世。元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创建行省制的同时,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统治,使政权得到了巩固,其重要的措施是设立宣政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设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不征伐,则令枢府议”[4]。这是中央政府设置的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吐蕃部分地区在蒙古灭金前,已对蒙古臣服,忽必烈即帝位后,封八思巴为帝师,总领天下释教(佛教)。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又命八思巴掌管总制院,管辖全国佛教和吐蕃政务,这一机构后改称宣政院。宣政院机构庞大,职权很大,是一个合政、教、军三位一体的特殊机构,拥有治理吐蕃事务的权力。

3.通政院

这是元朝首创的专管驿站的中央政府机构。蒙元王朝疆域广袤,路网驿站众多,元在窝阔台时在各交通要道设立站赤,即驿站,忽必烈建元朝后逐步完善了站赤管理制度,《元史·百官志》载:“通政院,秩从二品。国初,置驿以给使传,设脱脱禾孙以辨奸伪。”至元七年(1271年),初立诸站都统领使司以总之,设官六员。十三年,改通政院。十四年,分置大都、上都两院。二十九年,又置江南分院,大德七年罢。至大元年(1308年),升正二品,四年罢,以其事归兵部。是年,两都仍置,只管达达站赤。延祐七年(1320年),复从二品,仍兼领汉人站赤。建立站赤是为“朝廷军情急速公事”的传递提供方便,通政院设置后,元形成了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全国通畅的交通网。据《经世大典·站赤》统计,各行省站赤总数有一千五百多个。通政院设有院使、同知、副使、佥院、同佥、院判等,其下有译史、通事等官。

元代急递铺令牌

4.翰林国史院

唐宋有集贤殿学士与翰林学士,为清贵之官,备天子咨询。元仿唐宋之制,设翰林国史院与集贤院学士,两院学士性质相同,时分时合,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分为两院。翰林国史院职责为监修国史,掌拟诏旨,颁降玺书。此外,因翰林学士多为汉人,乃另置蒙古翰林院,专以蒙古人充任,担任译述工作。该院设承旨三至六员及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多员。集贤院职责为提调学校(下属有国子监)、征诏贤良,管理教育和人才的选任。

5.大宗正府

与前代宗正寺掌皇族事务有所不同,元大宗正府是政府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审理诸王、驸马投下蒙古人、色目人的犯罪案件和婚姻、驱良等户籍争讼,以及与此相关的汉人重大案件。置断事官札鲁花赤四十二员,秩从一品,下有郎中、员外郎、都事、掾史、必赤、通事、典吏、司狱等官吏。

此外,元代的府院还有:宣徽院,专掌玉食,即御膳、宴享。皇帝通过宴享朝会抚恤蒙古各部,以加强对漠北诸王部落的控制,其下有光禄寺、大都尚醖局等。大司农司,为经济部门,“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悉掌之”,有大司农四员,从一品,大司农卿二员,正二品,少卿二员,从二品,丞二员,从三品。典瑞院,“掌宝玺、金银符牌”,属内廷机要官职,置院使四员,正二品,及同知、佥院、同佥、院判等员。太常礼院,“掌大礼乐、祭享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中政院,“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并番卫之士、汤沐之邑”等。

元代中央政府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体系分掌政、军和监察,对政权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元在中原汉制基础上,糅合蒙制进行改造,在中央和地方的政体上都有创新。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对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尤加关注,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疆域开拓和多民族和睦相处的措施。但元朝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存在随事而设的情况,前后变化较大,并出现机构重叠,政出多门的情况,尚显机构设置不规整和粗糙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