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作文内涵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

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作文内涵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现观念是作文的内在需要。这种看法为作文要实现贴近生活和体现观念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作文必须体现观念,而且必须是符合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的观念,通过作文也必须培养学生有价值的观念,这是教育的根本诉求。塑造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但不是唯一的道德灌输,这是作文必须体现观念的本质内涵。

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作文内涵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

体现观念是作文的内在需要。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综合认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看法为作文要实现贴近生活和体现观念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作文必须体现观念,而且必须是符合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的观念,通过作文也必须培养学生有价值的观念,这是教育的根本诉求。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维体现了出来,而且还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维。价值观是观念的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最高尚、最积极的观念。

但可怕的是,受传统“文以载道”的干扰,当前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泛政治化”“伪道德化”“伪集体主义”“假崇高化”的倾向。在此境遇中就出现了一种畸形、变态的观念,有政治但没有思想,有道德但没有情感,有集体但没有个人,有崇高但全是假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有的写作都与个体的情感体验没有根本的联系,有的只是文字的游戏,为了迎合平时练习和考试得分的文字游戏。

通过作文塑造学生的观念是语文教育的最高要求,也是最现实的需要。观念的基础是情感,正确观念的养成必须以纯真的情感做铺垫。(www.daowen.com)

写作就是用文字来阐述思想情感,以实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目标。因此,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意识是人对个体身心状态以及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体现在思维、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如果一个人都没有感觉到有别于他人的存在,没有体现出有异于他人的情感观念,没有体现出独到的思维品质,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只能是空洞的口号和虚假的感慨。

塑造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但不是唯一的道德灌输,这是作文必须体现观念的本质内涵。塑造多样化的思想观念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每次选择都意味着不一样的人生。选择的机会越大,对人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情感张力的要求就越高。显然,这样的作文对思维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要求也越高,也就越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