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粮票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中国粮票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中国粮票并不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发行使用的,也不仅仅是用来日常购买粮食那么简单,翻阅中国文化史或是中国粮食经济史,都能感受到中国粮票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要认识中国粮票,首先要了解粮票形成的过程。北宋初年,与辽、夏等国不断发生边境冲突,致使北部和西部边境地区粮食缺乏,边民饥荒,军队补给不足。

中国粮票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说到粮票,几乎当代中国所有的中老年人都不陌生,对新中国发行的粮票更是怀有挥之不去的“粮票情结”,每当看到昔日每户必备的粮票,自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然而,中国粮票并不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发行使用的,也不仅仅是用来日常购买粮食那么简单,翻阅中国文化史或是中国粮食经济史,都能感受到中国粮票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要认识中国粮票,首先要了解粮票形成的过程。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战乱频发,积贫累弱的朝代,封建皇帝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民以食为天”的观点上,尚能保持较清醒的头脑,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储粮备荒,救灾赈济,大量兴建名目繁多的粮仓,在历史上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在粮食管理上更是有所创新。北宋初年,与辽、夏等国不断发生边境冲突,致使北部和西部边境地区粮食缺乏,边民饥荒,军队补给不足。为解决边境地区军需民食、官府招募商人运粮到边境,然后官府按市价收购,但不付现款,而是发一种代金券,称为“要券”。后来不仅是运送粮食到边关,甚至运送到国内任何地方,按行程远近,根据粮食数量和质量,一律发给不同层次面值的“要券”。承运人持“要券”到京师开封或东南各地领取食盐、缗钱、香药、宝货等物抵其粮款。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安徽省歙县上忙、下忙执照,是清单各地征收天赋粮食时发给粮户的单据

宋代的“要券”和今天的粮票,性质上较为相近,同是因国家粮食供求出现矛盾而产生,其目的也是为了控制粮食供应,实行统一管理,稳定社会,保障军需、民食的需求。发展过程同样从小到大,由单一到多样,由局部试行到普及实施。新中国印制的粮票也是从最初的全国通用,到地方使用,继而市县、乡镇、工矿、企业也印发、使用粮票。如果再往前溯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即有粮票雏形,但粮票的真正形成,应属宋代这些“生券”“熟券”“要券”和各种“票券”了,尽管它不如今天发行的粮票那么规范,但今天的粮票却有宋代“要券”的影子。

粮票发展到元、明、清代,已比较完善,自元代开始便出现各种纳粮税单,我们今天看到的“完粮串票”“由单”“上下忙执照”“漕米版串”等粮食田赋票据,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但进入民国初期,仍受满清政府税制的影响,印发的各种粮食田赋收据,与明、清时代各类粮据基本雷同。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安徽省歙县上忙、下忙执照,是清单各地征收天赋粮食时发给粮户的单据

宋代的“要券”和今天的粮票,性质上较为相近,同是因国家粮食供求出现矛盾而产生,其目的也是为了控制粮食供应,实行统一管理,稳定社会,保障军需、民食的需求。发展过程同样从小到大,由单一到多样,由局部试行到普及实施。新中国印制的粮票也是从最初的全国通用,到地方使用,继而市县、乡镇、工矿、企业也印发、使用粮票。如果再往前溯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即有粮票雏形,但粮票的真正形成,应属宋代这些“生券”“熟券”“要券”和各种“票券”了,尽管它不如今天发行的粮票那么规范,但今天的粮票却有宋代“要券”的影子。

粮票发展到元、明、清代,已比较完善,自元代开始便出现各种纳粮税单,我们今天看到的“完粮串票”“由单”“上下忙执照”“漕米版串”等粮食田赋票据,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但进入民国初期,仍受满清政府税制的影响,印发的各种粮食田赋收据,与明、清时代各类粮据基本雷同。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安徽省歙县上忙、下忙执照,是清单各地征收天赋粮食时发给粮户的单据

宋代的“要券”和今天的粮票,性质上较为相近,同是因国家粮食供求出现矛盾而产生,其目的也是为了控制粮食供应,实行统一管理,稳定社会,保障军需、民食的需求。发展过程同样从小到大,由单一到多样,由局部试行到普及实施。新中国印制的粮票也是从最初的全国通用,到地方使用,继而市县、乡镇、工矿、企业也印发、使用粮票。如果再往前溯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即有粮票雏形,但粮票的真正形成,应属宋代这些“生券”“熟券”“要券”和各种“票券”了,尽管它不如今天发行的粮票那么规范,但今天的粮票却有宋代“要券”的影子。

粮票发展到元、明、清代,已比较完善,自元代开始便出现各种纳粮税单,我们今天看到的“完粮串票”“由单”“上下忙执照”“漕米版串”等粮食田赋票据,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但进入民国初期,仍受满清政府税制的影响,印发的各种粮食田赋收据,与明、清时代各类粮据基本雷同。

民国三十年(1941年)粮食库券领换凭证(四川地区使用)

1941年9月民国政府开始发行粮食库券,这种连带副券的库券,摆脱了明、清粮据的旧框,成为粮券划时代的起点。后来经不断发展,印发了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用途广泛的新民主主义特色的粮票,如“山东各部队食粮代券”“苏区和解放区粮票”等。这些粮票在中国近代粮食、经济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明显地分为三大类:一是国统区粮票;二是日伪沦陷区粮票;三是解放区和苏区粮票。

民国三十年(1941年)粮食库券领换凭证(四川地区使用)

1941年9月民国政府开始发行粮食库券,这种连带副券的库券,摆脱了明、清粮据的旧框,成为粮券划时代的起点。后来经不断发展,印发了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用途广泛的新民主主义特色的粮票,如“山东各部队食粮代券”“苏区和解放区粮票”等。这些粮票在中国近代粮食、经济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明显地分为三大类:一是国统区粮票;二是日伪沦陷区粮票;三是解放区和苏区粮票。

民国三十年(1941年)粮食库券领换凭证(四川地区使用)

1941年9月民国政府开始发行粮食库券,这种连带副券的库券,摆脱了明、清粮据的旧框,成为粮券划时代的起点。后来经不断发展,印发了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用途广泛的新民主主义特色的粮票,如“山东各部队食粮代券”“苏区和解放区粮票”等。这些粮票在中国近代粮食、经济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明显地分为三大类:一是国统区粮票;二是日伪沦陷区粮票;三是解放区和苏区粮票。

民国三十年(1943年)粮食库券贰市斗稻谷(广东地区使用)

民国三十年(1943年)粮食库券贰市斗稻谷(广东地区使用)

民国三十年(1943年)粮食库券贰市斗稻谷(广东地区使用)

山东省各部队粮服统筹委员会第三分会食粮代券。此券是国民党顽军沈鸿军1944年在抗日战争中发行的给养券,属国统区粮票。

山东省各部队粮服统筹委员会第三分会食粮代券。此券是国民党顽军沈鸿军1944年在抗日战争中发行的给养券,属国统区粮票。

山东省各部队粮服统筹委员会第三分会食粮代券。此券是国民党顽军沈鸿军1944年在抗日战争中发行的给养券,属国统区粮票。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到达陕北。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图为边区粮食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行面额为七两半的饭票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到达陕北。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图为边区粮食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行面额为七两半的饭票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到达陕北。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图为边区粮食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行面额为七两半的饭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浙东行政公署饭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浙东行政公署饭票

新中国粮票的产生,应分为两部分:一是统购统销政策颁布前,国民经济恢复期的粮票,它既是新中国粮票,又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粮票的延续,因为两者性质上基本相似,形式上有粮票、米票、饭票、餐票等。二是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后,国家粮食部门或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政府法令发行的粮票,这是比较规范的粮食票证。

新中国粮票的产生,应分为两部分:一是统购统销政策颁布前,国民经济恢复期的粮票,它既是新中国粮票,又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粮票的延续,因为两者性质上基本相似,形式上有粮票、米票、饭票、餐票等。二是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后,国家粮食部门或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政府法令发行的粮票,这是比较规范的粮食票证。

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批准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9月5日,粮食部以命令形式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市镇粮食供应“四证三票”的种类和使用范围。“四证”:(一)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非农业人口,市镇居民购粮使用);(二)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用粮食为原料或辅料的企业购粮使用,如酿酒糕点、副食品等行业);(三)市镇饲料供应证(饲养牲畜和其他动物的业户购买饲料使用);(四)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市镇居民迁居转移粮食供应关系的证明)。“三票”:(一)全国通用粮票(城乡居民外出到其他省、市、自治区、乡村等地凭票购买粮食或其制成品使用);(二)地方粮票(城乡居民在所属省、市、自治区区域内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使用);(三)地方料票(市镇牲畜和其他动物外出或外运时,在所属省、市、自治区区域饲养户购买饲料使用)。从此,被称为“新中国第一票”的粮票,拉开了新中国“票证经济”的序幕,各种粮食票证称为世界粮食历史上的奇迹。

一、全国通用粮票。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背印三条使用说明:(一)凭本票在全国范围内购买粮食制成品及各种成品粮食。(二)本票面额每市斤为拾陆市两,折合十进位的市称为拾市两,每半市斤折合十进位市秤为伍市两。每肆市两折合十进位市秤为贰市两半。(三)本票如有遗失,概不补发。1955年全国共印发约八亿市斤全国通用粮票。

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批准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9月5日,粮食部以命令形式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市镇粮食供应“四证三票”的种类和使用范围。“四证”:(一)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非农业人口,市镇居民购粮使用);(二)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用粮食为原料或辅料的企业购粮使用,如酿酒、糕点、副食品等行业);(三)市镇饲料供应证(饲养牲畜和其他动物的业户购买饲料使用);(四)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市镇居民迁居转移粮食供应关系的证明)。“三票”:(一)全国通用粮票(城乡居民外出到其他省、市、自治区、乡村等地凭票购买粮食或其制成品使用);(二)地方粮票(城乡居民在所属省、市、自治区区域内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使用);(三)地方料票(市镇牲畜和其他动物外出或外运时,在所属省、市、自治区区域饲养户购买饲料使用)。从此,被称为“新中国第一票”的粮票,拉开了新中国“票证经济”的序幕,各种粮食票证称为世界粮食历史上的奇迹。

一、全国通用粮票。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背印三条使用说明:(一)凭本票在全国范围内购买粮食制成品及各种成品粮食。(二)本票面额每市斤为拾陆市两,折合十进位的市称为拾市两,每半市斤折合十进位市秤为伍市两。每肆市两折合十进位市秤为贰市两半。(三)本票如有遗失,概不补发。1955年全国共印发约八亿市斤全国通用粮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浙东行政公署饭票

新中国粮票的产生,应分为两部分:一是统购统销政策颁布前,国民经济恢复期的粮票,它既是新中国粮票,又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粮票的延续,因为两者性质上基本相似,形式上有粮票、米票、饭票、餐票等。二是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后,国家粮食部门或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政府法令发行的粮票,这是比较规范的粮食票证。

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批准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9月5日,粮食部以命令形式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市镇粮食供应“四证三票”的种类和使用范围。“四证”:(一)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非农业人口,市镇居民购粮使用);(二)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用粮食为原料或辅料的企业购粮使用,如酿酒、糕点、副食品等行业);(三)市镇饲料供应证(饲养牲畜和其他动物的业户购买饲料使用);(四)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市镇居民迁居转移粮食供应关系的证明)。“三票”:(一)全国通用粮票(城乡居民外出到其他省、市、自治区、乡村等地凭票购买粮食或其制成品使用);(二)地方粮票(城乡居民在所属省、市、自治区区域内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使用);(三)地方料票(市镇牲畜和其他动物外出或外运时,在所属省、市、自治区区域饲养户购买饲料使用)。从此,被称为“新中国第一票”的粮票,拉开了新中国“票证经济”的序幕,各种粮食票证称为世界粮食历史上的奇迹。

一、全国通用粮票。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背印三条使用说明:(一)凭本票在全国范围内购买粮食制成品及各种成品粮食。(二)本票面额每市斤为拾陆市两,折合十进位的市称为拾市两,每半市斤折合十进位市秤为伍市两。每肆市两折合十进位市秤为贰市两半。(三)本票如有遗失,概不补发。1955年全国共印发约八亿市斤全国通用粮票。

面额:肆市两(www.daowen.com)

面额:肆市两

面额:肆市两

面额:半市斤

面额:半市斤

面额:半市斤

面额:壹市斤

二、地方粮票。1955年9月全国通用粮票发行后,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粮食部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时,广东省也印发了本省范围内流通的竖版地方粮票广东省购粮票,全套四枚,分别为: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市斤。按月份使用。票面印有9月使用、11月使用、12月使用的规定,它可能是新中国典型的最早月份粮票之一。

面额:壹市斤

二、地方粮票。1955年9月全国通用粮票发行后,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粮食部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时,广东省也印发了本省范围内流通的竖版地方粮票广东省购粮票,全套四枚,分别为: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市斤。按月份使用。票面印有9月使用、11月使用、12月使用的规定,它可能是新中国典型的最早月份粮票之一。

面额:壹市斤

二、地方粮票。1955年9月全国通用粮票发行后,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粮食部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时,广东省也印发了本省范围内流通的竖版地方粮票广东省购粮票,全套四枚,分别为: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市斤。按月份使用。票面印有9月使用、11月使用、12月使用的规定,它可能是新中国典型的最早月份粮票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的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全套共5枚)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的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全套共5枚)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的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全套共5枚)

广东省印发的1955年11月份广东省购粮票(竖版)

广东省印发的1955年11月份广东省购粮票(竖版)

广东省印发的1955年11月份广东省购粮票(竖版)

1955年广东省流动粮票(横版)

1955年(横版)“广东省流动粮票”,全套五枚,印制精美,主图为“喜割丰收粮”,面额分别为:肆市两、半市斤、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粮票背面印有四条使用说明:(一)部队、机关干部、企业工人职员、学校师生、城乡人民流动时凭票购粮或支付搭食单位统一购粮。(二)本票在全省范围内使用。(三)本票限于购粮使用不得作投机买卖。(四)如有伪造假冒者依法严处。无论是“广东省购粮票”或“广东省通用粮票”“广东省流动粮票”“广东省流动专用粮票”“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虽然称谓不同,但性质上基本相同,都是用来购买粮食的凭证。

1955年广东省流动粮票(横版)

1955年(横版)“广东省流动粮票”,全套五枚,印制精美,主图为“喜割丰收粮”,面额分别为:肆市两、半市斤、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粮票背面印有四条使用说明:(一)部队、机关干部、企业工人职员、学校师生、城乡人民流动时凭票购粮或支付搭食单位统一购粮。(二)本票在全省范围内使用。(三)本票限于购粮使用不得作投机买卖。(四)如有伪造假冒者依法严处。无论是“广东省购粮票”或“广东省通用粮票”“广东省流动粮票”“广东省流动专用粮票”“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虽然称谓不同,但性质上基本相同,都是用来购买粮食的凭证。

1955年广东省流动粮票(横版)

1955年(横版)“广东省流动粮票”,全套五枚,印制精美,主图为“喜割丰收粮”,面额分别为:肆市两、半市斤、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粮票背面印有四条使用说明:(一)部队、机关干部、企业工人职员、学校师生、城乡人民流动时凭票购粮或支付搭食单位统一购粮。(二)本票在全省范围内使用。(三)本票限于购粮使用不得作投机买卖。(四)如有伪造假冒者依法严处。无论是“广东省购粮票”或“广东省通用粮票”“广东省流动粮票”“广东省流动专用粮票”“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虽然称谓不同,但性质上基本相同,都是用来购买粮食的凭证。

1963年版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

1963年版“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全套四枚,面额有伍市两、拾市斤、叁拾市斤、伍拾市斤。背文说明:(一)本票供常年流动人口购粮或按规定换取流动粮票之用,不得在饮食店就餐或购买粮食制品。(二)本票在全省范围内通用,购粮时需持“常年流动供应证”交粮站(店)登记;购粮后将本票收回。(三)本票不得转让、买卖、伪造、违者究办。“购粮票”“通用粮票”是一种针对供应对象所在区域比较固定的定点式粮票;“常年流动专用粮票”则是针对活动范围不固定,长期性从事流动工作的人(如渔民演员、科研考察等),及建设性事业单位购粮使用。此票特点与其他粮票相比存在不够人性化的缺点,例如:不得在饮食店就餐,不得直接购买粮食,使用时还需持“常年流动供应证”,购粮后将粮票收回。

1949年12月10日广西解放,成立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因此1955年发行的粮票名称为“广西省粮票”。1956年10月中共中央建议,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应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宣告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从1960年开始,以“广西僮族自治区通用粮票”称谓发行粮票。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僮”字有两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容易读混;特别是它还有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够尊重。他提议僮族的“僮”改为“壮”字,寓意茁壮成长,充满活力。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新中国省级地方粮票名称上出现三个不同称谓的只有广西粮票这一个特例。

1963年版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

1963年版“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全套四枚,面额有伍市两、拾市斤、叁拾市斤、伍拾市斤。背文说明:(一)本票供常年流动人口购粮或按规定换取流动粮票之用,不得在饮食店就餐或购买粮食制品。(二)本票在全省范围内通用,购粮时需持“常年流动供应证”交粮站(店)登记;购粮后将本票收回。(三)本票不得转让、买卖、伪造、违者究办。“购粮票”“通用粮票”是一种针对供应对象所在区域比较固定的定点式粮票;“常年流动专用粮票”则是针对活动范围不固定,长期性从事流动工作的人(如渔民、演员、科研考察等),及建设性事业单位购粮使用。此票特点与其他粮票相比存在不够人性化的缺点,例如:不得在饮食店就餐,不得直接购买粮食,使用时还需持“常年流动供应证”,购粮后将粮票收回。

1949年12月10日广西解放,成立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因此1955年发行的粮票名称为“广西省粮票”。1956年10月中共中央建议,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应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宣告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从1960年开始,以“广西僮族自治区通用粮票”称谓发行粮票。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僮”字有两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容易读混;特别是它还有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够尊重。他提议僮族的“僮”改为“壮”字,寓意茁壮成长,充满活力。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新中国省级地方粮票名称上出现三个不同称谓的只有广西粮票这一个特例。

1963年版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

1963年版“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全套四枚,面额有伍市两、拾市斤、叁拾市斤、伍拾市斤。背文说明:(一)本票供常年流动人口购粮或按规定换取流动粮票之用,不得在饮食店就餐或购买粮食制品。(二)本票在全省范围内通用,购粮时需持“常年流动供应证”交粮站(店)登记;购粮后将本票收回。(三)本票不得转让、买卖、伪造、违者究办。“购粮票”“通用粮票”是一种针对供应对象所在区域比较固定的定点式粮票;“常年流动专用粮票”则是针对活动范围不固定,长期性从事流动工作的人(如渔民、演员、科研考察等),及建设性事业单位购粮使用。此票特点与其他粮票相比存在不够人性化的缺点,例如:不得在饮食店就餐,不得直接购买粮食,使用时还需持“常年流动供应证”,购粮后将粮票收回。

1949年12月10日广西解放,成立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因此1955年发行的粮票名称为“广西省粮票”。1956年10月中共中央建议,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应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宣告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从1960年开始,以“广西僮族自治区通用粮票”称谓发行粮票。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僮”字有两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容易读混;特别是它还有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够尊重。他提议僮族的“僮”改为“壮”字,寓意茁壮成长,充满活力。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新中国省级地方粮票名称上出现三个不同称谓的只有广西粮票这一个特例。

广西省粮食厅1955年印发的广西省粮票

广西省粮食厅1955年印发的广西省粮票

广西省粮食厅1955年印发的广西省粮票

1960年版和1965年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用粮票

1960年版和1965年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用粮票

1960年版和1965年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用粮票

1973年版广西壮族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

1973年版广西壮族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

1973年版广西壮族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