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向孔子最早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对后世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山水成为君子仁人诗意栖居的乐园。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3],其似知命者。诗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6]。”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刘 向

孔子最早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对后世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仁学立场出发,发现了自然山水与人格之间的比附,并建构了一条对自然山水道德美的风景线。汉代经学家、文学刘向以“山水比德”论对孔子的话进行阐释。以水奔流不息、百折不回的执着与睿智象征君子的积极进取、以柔克刚;以山的稳重肃穆、阔达雄伟比喻君子的坚韧不拔、阔达胸襟。“水”是一种具有灵性与智慧的生命存在,“智者”在“水”中观照到了自己。“山”以其无私的胸怀负载着万物的生长,受到“仁者”的青睐。刘向的“山水比德”论巧妙地把君子美好品德对象化。此后,山水成为君子仁人诗意栖居的乐园。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2],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3],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4],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5]。诗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6]。”乐水之谓也。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巃嵷累嶵[7],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8],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9]。”乐山之谓矣。

(刘向著,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2009年版。)

【注释】

[1]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朝宗室,先祖为刘邦异母弟刘交,历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先后任谏大夫、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奉命校阅群书,在学术文化上贡献很大。其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2]溃溃:水流貌。

[3]障防:堵塞。

[4]淑淑渊渊:清澈深邃貌。

[5]知:据首句文例,此字后似脱“者”字。

[6]诗云四句:见《诗经·鲁颂·泮水》。泮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薄,语气词。茆(mǎo),莼菜。戾,到。止,语尾助词。

[7]巃(lóng)嵷(sǒng)累嶵(zuì):山高险峻貌。

[8]奇夫:才能出众的人。(www.daowen.com)

[9]诗曰二句:见《诗经·鲁颂·閟宫》。岩岩:高峻貌。是,指代太山,前置的宾语。

【译文】

聪明的人为什么喜欢水呢?回答是:源流潺潺,日夜不停,好像努力向前似的;顺一定的规则流动,不漏掉细小的空隙,好像主持公道似的;一流动就向下,好像有礼节似的;奔赴千仞神谷而不迟疑,好像勇敢似的;堵塞起来就会澄清,好像懂得天命似的;不洁净的东西进入水中,又以新鲜清洁的面貌被送出,好像善于教化似的;人们用它作为品评万物的标准,以绳正万物,得到它就能生存下来,失去它就会死亡,好像有德泽之人似的;清澈幽深,难以测度,好像圣人似的。水到处润泽天地万物,国家于是形成。这就是聪明的人喜欢水的原因。《诗经》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这就是喜欢水啊!仁义的人为什么喜欢山呢?应该说:大山巍峨绵延,是万众观赏瞻仰的地方。草木在上面成长,万物在上面生存,飞禽在上面聚集,走兽在上面栖息,珍宝蕴藏在山里面,奇异的人在山中生息,养育各种生物而不知疲倦,四面八方来索取而不加限制。风起云涌,天地之间气息通畅,国家于是形成了。这就是仁德的人喜欢山的原因。《诗经》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就是喜欢山啊!

【思考与练习】

1.为何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不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作者所推崇的怎样的人格精神?

3.请说说你知道的著名山水以及这些山水背后的文化?

国学课堂

刘向与《说苑》

《说苑》是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所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成书于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此书是他在做校秘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书籍,按类编纂的从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杂作者的议论。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说苑》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集,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曾巩所辑,虽无阙篇,但非刘向所著之原貌。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与其他典籍互相印证。其内容多深刻的哲理与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赵善诒的《说苑疏证·前言》认为:“其中有不少故事生动,意味深长者。如师经援琴而撞魏文侯章(君道篇)、师旷对晋平公问学章(建本篇)、孔子拜受渔者献鱼章(贵德篇)……均有相当之文学意味,是为魏晋小说之先声。”《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屈守元《说苑校正·序》也认为:“从它的写作形式看,颇具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甚至还有些情节出于虚构,可以认为其中有些作品属于古代短篇小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