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轼词集: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苏轼词集: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石导读:《苏轼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宋神宗批复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遵携吏卒飞奔湖州抓捕苏轼。八月十八日,苏轼下御史台狱,御史中丞李定亲自对其审讯,逼迫苏轼对语涉讥讽诗文做出交代。苏轼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最后,苏轼被神宗贬谪至黄州充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这是一场影响苏轼一生的文字狱。苏轼因诗获罪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词集: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所选两首词皆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定风波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以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1],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2],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3],何妨吟啸且徐行[4]。竹杖芒鞋轻胜马[5],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6]

料峭春风吹酒醒[7],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8]。回首向来萧瑟处[9],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0]

(刘石导读:《苏轼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注释】

[1]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2]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3]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4]吟啸:放声吟咏。

[5]芒鞋:草鞋。

[6]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7]料峭:微寒的样子。

[8]斜照:偏西的阳光。

[9]向来:刚才。

[10]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www.daowen.com)

此词是苏轼在寓所抒怀之作。上半阕写寓居之地的寂静情况,下半阕以此兴手法,借孤鸿衬托,表达“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谁见幽人独往来[3]?缥缈孤鸿影[4]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5]。拣尽寒枝不肯栖[6],寂寞沙洲冷。

【注释】

[1]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苏轼有《游定惠院记》。

[2]漏断: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3]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4]缥缈:隐约不清貌。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第四首:“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5]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6]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思考与练习】

1.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流露出的作者人生态度。

2.背诵两首词,体悟作者从《卜算子》到《定风波》,情感态度发生的转变。

国学课堂

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北宋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久负盛名的文坛巨子苏东坡被捕入狱103天后被贬黄州,受其牵连,29位大臣名士遭到惩处:驸马王诜因事先泄密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西北;苏辙上本求情而被降职;张方平被罚红铜30斤;司马光、范镇及苏轼另外十八个朋友,都被各罚红铜20斤。

北宋元丰二年四月,苏东坡从徐州调任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在例行公事的《湖州谢上表》中,苏东坡发了几句牢骚:“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李定等人抓住把柄,认为“生事”是指熙宁变法,“新进”则指因变法而被起用的官员。御史台把苏轼以前的“托事以讽”的诗文找出,群起而攻之。李定、何正臣、李宜之等人先后向皇帝上书,弹劾苏轼,置之死地。由于“新进”暗指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结果惹怒了一些尚在当政的新进们。他们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诽谤朝廷,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宋神宗批复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遵携吏卒飞奔湖州抓捕苏轼。八月十八日,苏轼下御史台狱,御史中丞李定亲自对其审讯,逼迫苏轼对语涉讥讽诗文做出交代。苏轼的亲朋好友苏辙、张方平、吴充等人积极营救,包括当时已罢相闲居的王安石向神宗进言:“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苏轼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最后,苏轼被神宗贬谪至黄州充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这是一场影响苏轼一生的文字狱。据说汉代御史府中列有柏台,其上常有乌鸦栖宿,故汉代之后就以乌台代称御史台。苏轼因诗获罪被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与王安石变法密不可分。当时朝中以王安石为中心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中心的旧党针锋相对,互相打击。王安石罢相归家后,闲居在家。一直在幕后支持改革的宋神宗走上前台。由于变法以来,朝野一直异议不断,这不免让宋神宗想杀鸡骇猴,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苏东坡的这篇文章,刚好赶上了风口浪尖。旧党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把这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变成了排除异己的党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