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悼亡词的感人肺腑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悼亡词的感人肺腑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死离别的境遇,依依不舍的眷恋,在文人墨客笔下化成缠绵悱恻的绝唱,悼亡词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摧肝裂肺、哀感顽艳的悼亡词,抚今追昔、缅怀亡妻、情深义重,抒发了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纳兰性德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悼亡词的感人肺腑

爱情婚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世间难得有情人。生死离别的境遇,依依不舍的眷恋,在文人墨客笔下化成缠绵悱恻的绝唱,悼亡词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摧肝裂肺、哀感顽艳的悼亡词,抚今追昔、缅怀亡妻、情深义重,抒发了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1]

十年生死两茫茫[2],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

(《苏轼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注释】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鹧鸪天

贺 铸[1]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2]。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

[1]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北宋词人。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

[2]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蝶恋花

纳兰性德[1]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2]。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www.daowen.com)

【注释】

[1]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2]昔:同“夕”。昔昔,即夜夜。玦(jué):玉玦,半环形之玉,借喻不满的月亮。

【思考与练习】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和《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这三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原因。

2.请列举你认为成就婚姻幸福的三个因素,并进行分析。

国学课堂

浅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按照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它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所决定,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唐诗,它的繁荣,自然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密不可分。

一、清明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

政治和经济是社会的命脉,一个社会的所有内容都不能脱离它的制约,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诗歌也是一样。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采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调、府兵、科举等一系列的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生产、加强国家力量的措施;同时整顿吏治,改革政府机构,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地走向繁荣,国家也迅速强大起来。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虽然由盛转衰,但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更加丰富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与激情。

二、宽松的思想空间,活跃的文化氛围

文学即人学,诗歌的繁荣和人的思想的活跃密切相关。唐朝就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活跃的社会。唐代近三百年间,虽然强调以儒学为本,但并不像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这些对于唐诗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统治阶级的重视与提倡,是诗歌繁荣的肥沃土壤

任何事情,只要统治阶级提倡重视,有心扶持,那它就有了成长的肥沃土壤。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大加提倡、奖励;后来统治阶级甚至以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于朝廷,以诗作为晋身之阶。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巩固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而在进士科考试中,诗歌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提倡与重视,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诗歌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诗的繁荣做了准备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诗歌也一样。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此外,四言、五言、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的。

五、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由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不同地域的文学有着不同的面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北风与南骚的区别,晋室南渡以前,南北方长期对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隋朝统一以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经济上的统一与融合,也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南北的文风也在大一统的背景下逐步走向融合。清丽而又略兼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了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经过唐代诗人近百年的摸索探讨,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

总之,唐诗的繁荣,与唐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唐诗是社会物质基础的综合产物;它的繁荣,代表着唐王朝社会各个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