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群体特性独立于个人,《社会问题概论》最新成果

群体特性独立于个人,《社会问题概论》最新成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在特定群体中自杀率的显著增长表明该群体的内聚力已经衰弱,因而其成员无力抵御生活危机的威胁。为了解释不同宗教团体或职业团体中自杀率差异的规律,迪尔凯姆研究了这些团体的特征及其在各自成员中产生内聚力和团结的独特方法。

群体特性独立于个人,《社会问题概论》最新成果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注重研究群体及其结构的特征。他指出:“群体特征独立于个别属性,因此必须把群体特征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他考察了一些特定群体中某种行为出现的不同比例、特定群体的特征及其变化。例如,在特定群体中自杀率的显著增长表明该群体的内聚力已经衰弱,因而其成员无力抵御生活危机的威胁。为了解释不同宗教团体或职业团体中自杀率差异的规律,迪尔凯姆研究了这些团体的特征及其在各自成员中产生内聚力和团结的独特方法。他撇开引起自杀的个别成员的心理特征和动机,发现所有自杀率高的团体结构,一般都较缺乏内聚力和一定的规范。他得出结论:“当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时,它将个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当个人把自己协调地整合成一个群体中的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免受失败和灾难带来的痛苦,从而也就降低了自杀这类极端行为的可能性。他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群体整合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群体中不同成员相互作用的程度。如出席宗教仪式、需要分工协作完成的任务等,这种模式化的相互作用出现的频率,是评价其有不同信仰的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整合程度的标准。迪尔凯姆的研究启示我们,群体虽然是人们因某种需要而组合成的,但群体一旦形成,便会产生自己的品格、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特性,形成自己的规范系统,即群体亚文化,个人的行为就会深受群体亚文化的影响。一般而言,是群体亚文化决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个体的意志左右群体的属性。不同的群体,其精神支柱和维系群体的精神纽带是不尽相同的。

群体性研究要求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注意从群体的成因、特点、发展情况去理解个人的行为。我们在研究中必须注意不同群体的精神品格和意志,将个人置于他所属的群体之中,从群体属性来研究个人的思维和行为,这就能更清楚地了解个人的所作所为。(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