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五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五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面这首诗,是会泽历史文化名人原云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刘尧民先生《有忆家乡山水十景》中的《翠屏春晓》一诗。诗中写道,仲春之交,春天的云彩浓荫蔽日,翠屏山下,春天来得较早,小草如茵,一片翠绿。春之翠屏的确是很美的。作为这座城市的主山——翠屏山,其地位在会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故古人将“翠屏春晓”列为“会泽十景”之一景,可见翠屏山在古人心中的位置。翠屏山的早晨,雾气迷漫,溟蒙一片,飘荡于山峦之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五

叆叇春云二月天,

翠屏山下草芊芊。

野花乱洒胭脂血,

宛转芳魂啼杜鹃

上面这首诗,是会泽历史文化名人原云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刘尧民先生《有忆家乡山水十景》中的《翠屏春晓》一诗。诗中写道,仲春之交,春天的云彩浓荫蔽日,翠屏山下,春天来得较早,小草如茵,一片翠绿。此时,满山遍野的山花开了,那鲜艳的红色如同胭脂一般,洒满山野。由望帝化作的杜鹃鸟,春则啼叫,宛转的声音在山间回荡着。

春之翠屏的确是很美的。崔乃镛的《雍正·东川府志》是这样描述翠屏山的:“灵璧山,又名翠屏山,在府城后,层峦叠嶂,林木蓊郁,野竹沿山,四时苍翠,俨若图绘。”

在时隔二十五年后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湖南岳州府巴陵县人方桂,由云南临安调任东川知府一职,在他纂修的《乾隆·东川府志》中,他这样写道:“翠屏山,府镇山也,在治后藩甸门外一里许,层峦叠嶂,林木蓊郁,野竹沿山,四时苍翠,俨若图画,上有九峰、九箐及九龙灵泉,知府义宁导泉入城及宝云局赖之,土人以‘翠屏春晓’为一景。”

应该说,方志是在崔志的基础上,对翠屏山进行补充叙述的,首先,提出了翠屏山为府衙区域内的主山,仅距府治一里之地,上面自然生态极佳,尚有九峰、九箐及九龙灵泉。乾隆十八年(1753年),满洲正白旗人义宁任东川知府时,曾引翠屏山的泉水进入府城及宝云铸币厂内,由于翠屏山极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老百姓把“翠屏春晓”列为东川十景中的一景。

也就是在方桂编纂《乾隆·东川府志》之前,知府义宁曾深入到翠屏山中建“九灵龙王庙”,并为我们留下了一篇《九灵龙王庙记》。这篇建庙的文章,使我们更具体地看到翠屏山原生态的风貌。文章开头写道:“东川踞迤东至高处,东牛栏,西金沙,策骑而下数十里,翠屏又踞东川高处,府治在山麓,群峰环拱,云气常幕,余守土二年,以高陡未暇一至。前《志》称翠屏亦名‘灵璧’,意必有神灵显赫,默相呵护,出云降雨,为苍生福者。”

作者开篇即指出翠屏一山踞东川高处,为府城之主山,府治在其山麓,此山群峰环拱,云气常驻。为什么又称“灵璧”?是因为神灵显赫,默相呵护,出云降雨,为苍生谋福啊!作者接着又写道:“将三里,巨石当道,名‘仙人栈’,两旁石壁崭然,又数十米有泉飞溅下长丈余,名‘水晶帘’。又上三里余,有潭盈尺,泉从石缝中出,其声汩汩,清澈见底,名‘九灵泉’……去三丈余,泉更涌出,平其地得,泉如贯珠数十串,前二脉更大合为一,是乃真所谓‘灵泉’也。”作者是深入到翠屏山之深处着此描写的,这其中,有巨石挡道的“仙人栈”,有长丈余的“水晶帘”,也有“有潭盈尺”的龙潭,更有“泉如贯珠”的九灵泉,把整个翠屏山原生态景色中的潭、泉、石栈、水帘写得有声有色。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东川献土设流,第一任流官王永玺到东川后,基本将府城的城址确定于翠屏山麓下。到雍正九年(1731年),陕西人崔乃镛到东川担任知府,他到任后,决定建一座石城,最后也决定将石城选址于翠屏山麓下,坐南朝北。这种选址,虽有悖于中国坐北朝南的大风水格局,但也是有着深刻的堪舆理论作为参考的,符合魏晋江西人杨筠松首创的以山形地势来确定风水格局,即所谓峦头派的理论。

综观东川府城(即现今的会泽县城),自唐朝南诏国王异牟寻将海拔4017米的绛云弄山牯牛寨封为东岳后,大牯牛寨便作为会泽县城的祖山。自此发脉后,经绵延起伏的大海梁子向北伸延,到金钟海坝时,开始左右分脉。其主山翠屏山,层峦叠嶂,林木蓊郁,上有九峰、九箐及九灵泉。主山的两面,西面的凤凰山及东面的玉兽山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态势,加之青龙、白虎之外的护山饮虹山及马、黄两家之箐诸峦,形成了宾主相登、左右相称的围合格局,主山及青龙、白虎及护山以下绵延起伏的九条山峦,把整个龙脉集中于文庙所在之地,最后形成了“九龙捧圣”的风水奇观。

加之府城北面的蔓海,湖水汪洋,碧波万顷,成为了堪舆理论称之的“大明堂”。主山翠屏山北面的青龙案山及其后状若莲花的朝山,形成了行来势止,背山面水,前亲后倚,山凹护卫,状若撮箕,形如坐椅的风水优选之地。

东川府城的选址是有着极深的风水美学原理的,整个县城基地背后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前面是浩淼的湖泊蔓海。远观重峦叠嶂,苍松翠竹遍布山野,近看则波光水影,交相辉映,真不愧是一座颇具风水美学的城市。

作为这座城市的主山——翠屏山,其地位在会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故古人将“翠屏春晓”列为“会泽十景”之一景,可见翠屏山在古人心中的位置。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方桂出任东川知府一职,在他咏吟《东川十景》的诗中,“翠屏春晓”一景是这样写的:

岑光指曙黛痕清,

阅宿浓华倍有情。

飞雾溟蒙穿岫出,

翔禽宛转入云鸣。

一勾纤月依残夜,

几树疏花逗早晴。

谁向鸾台摹粉本,(www.daowen.com)

郭熙志笔画难成。

可以想象,当春之脚步降临三迤大地之时,此时的翠屏山已是莺歌燕舞,一片苍绿。早春的景色不禁激荡着这位外籍为官者,他心潮澎湃,不禁写道,山光轻拂着曙色,山中的青绿色更显得分外耀眼,昨夜我观看天空中的星宿,密密麻麻,星光闪烁,显得更加有情于此。翠屏山的早晨,雾气迷漫,溟蒙一片,飘荡于山峦之中。飞翔的小鸟,啼声宛转,响入云霄。此时,一勾纤月,还悬于翠屏山边,依附于即将逝去的残夜,几树才开的稀疏的春花,像是在戏弄着晴朗的早晨。这样美丽的景色,是谁向仙女所住之地临摹来的粉本,即便是宋朝善画《早春图》的大画家郭熙(1023—1085年)用他老辣的画笔对此景色也是难成其就的。

到了清光绪年间,曾任东川府知府的蔡元燮这样写道:

冬山淡如睡,何处来春风

大多斡元化,六幕开帡幪。

深岩敛宿雾,晴翠浮高空。

当其若寒极,宛若尘埃村。

阳春信有脚,青奱迎自车。

崖扉豁如辟,天鸡鸣未终。

太和在平里,万象成昭融。

郊关百里外,仰望青濛濛。

冬天的群山淡妆如睡,正值此时,不知从哪里刮来春风?乾坤像制造陶器的转轮,旋转之下天地发生了巨变,六方的天幕揭开了帷幪,幽深的山谷收敛起了昨晚才飘拂的夜雾,高空中太阳还照着翠绿的雾气。回想去年冬天,当大地还处于严冬时节,像被尘埃封锁一般。今年,春天来得很早,阳春有脚,春车相迎于正东,此时,山崖的门敞开了,雄鸡齐鸣未有终结,和煦的春光已在早晨,万千景物都是一片光明,在翠屏山早春的带动下,放眼望去,城郊百里以外的地方,已是一片青色笼罩了。

另外,光绪二年(1877年)丙子科举人谢鸿诏对“翠屏春晓”也有诗以吟:

展开翡翠画难成,却喜朝来雨又晴。

倩树色缠经春树,洗苔痕旋曙光明。

蛾眉淡扫岚凝染,螺髻新梳黛自横。

恰近蔚兰天尺五,彩云多傍岭头生。

现代,春蚕诗社社长杨德辉这样写道:

雏燕呢喃嫩柳天,绿烟淡笼草芳芊。

落红万点胭脂色,春梦无痕向紫鹃。

雏燕呢喃,绿柳含烟,芳草萋萋,桃花缤纷,落红万点,春梦无痕,在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中醒来,一幅绝妙的春晓翠屏图。

春之早晨的翠屏山,也似乎在传递着春天光临会泽大地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