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石鼓樵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石鼓樵歌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会泽,有这样一首民谣:金钟对石鼓,银子万万伍,谁人能识破,买下云南东川府。在古人所描绘的会泽十景中就有“石鼓樵歌”一景,在石鼓山上,打柴的樵夫背着柴禾,唱着山歌,歌声震天动地,一幅多么美丽的农耕文明图。最早吟咏“石鼓樵歌”这一景色的,首推乾隆二十五年于东川任知府一职的方桂,他在《东川十景之石鼓樵歌》七律诗中写道:天籁喁于物物同,顽愚弃质禀神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石鼓樵歌

在会泽,有这样一首民谣

金钟对石鼓

银子万万伍,

谁人能识破,

买下云南东川府。

古人认为,与会泽县城南面金钟山相对的石鼓山,山下都埋有丰富的矿藏,若有人能识破它的玄机,即可以腰缠万贯,把东川府买下了。

这首民谣只是古人的臆断了。不过,与金钟山相对的石鼓,景色倒是十分美丽的。

蜿蜒的群山之中,有一个阡陌纵横的小坝子。春天,麦浪滚滚;夏天,满坝碧绿,蛙声震天;秋天,一片金黄,丰收在望。石鼓村因其山上有一巨石,形似大鼓,据说敲时能声震四野,石鼓村也因此得名。在古人所描绘的会泽十景中就有“石鼓樵歌”一景,在石鼓山上,打柴的樵夫背着柴禾,唱着山歌,歌声震天动地,一幅多么美丽的农耕文明图。

《东川府志》载:石鼓山,距城西约十里,在以礼河西,与马鞍山对峙,山多白石,礧砢(大石貌)繁衍,中一石长五尺许,博二尺约,厚尺余,四周参差出入,状类萚叶,石左尽处一孔,正圆径四寸许,天然石磬系属孔也。下有石度之,击之,声洪壮如钟锯焉。旁一石差小,击之,声微杀,土人相传,天旱叩之,可以致雨,又名玉磬山。土人以石鼓樵唱为一景。

现译文如下:

《东川府志》载:石鼓山,距县城西大约十里,其地理位置在以礼河西面,与南面的马鞍山相对峙,山间多有白色的石块,特别是巨石很多,中间有一块巨石长五尺多,宽二尺,厚一尺有余,巨石的四周凸凹不平,形态如布满萚叶一般,巨石左边的尽头处有一圆孔,直径有四寸多,是天然形成的,下面有石架支撑着,若敲击它,声音宏大像击大鼓一样。巨石旁边还有一小石,若敲击它,声音较小一些。这里的老百姓都说,若天旱无雨,敲叩这块石头,可以带来降雨,因此此山又名玉磬山,居住于此的人以“石鼓樵唱”为一景。

最早吟咏“石鼓樵歌”这一景色的,首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于东川任知府一职的方桂,他在《东川十景之石鼓樵歌》七律诗中写道:

天籁喁于物物同,

顽愚弃质禀神工。

金函刻角无声散,

玉斧修轮逸韵空。

遮莫应庚听伐木,

竞烦考山有矇工。

自是归途两知己

无音无调入洪蒙。

该诗较为生涩,不易读懂,大概的意思是:天籁的声音,像背地里小声说话那样,窃窃私语,什么地方皆为一样,可这里的土人品质顽愚,丢弃了天地间这种特质,用那神奇的技能,使石头发出洪亮的声音,那奇石像金匣一样,发出的声响散发于广阔的天地间,人们用玉斧敲击这块石头,“声洪状如钟锯焉”,即便这声音与伐木的号子声交相辉映,但敲击石磬的毕竟是不知深浅的土人。只是归途中人们唱歌互答,像知己一样,虽没腔没调,但那高亢的声音却飘荡于混沌原始的天地之间。

石鼓的美丽也引来了不少骚人墨客的吟咏。光绪年间曾任东川知府的武陵(湖南)人蔡元燮曾作《东川十景诗》,其中的“石鼓樵歌”为:仔细吟读,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空空山谷,人迹罕至,此时,竟然听到叮咚的流水声,以濯河水弯弯曲曲地流淌着,敲击石鼓的响声似乎在回应着流水的声音。自从改土归流归顺王朝后,就再也听不到惊心动魄的军鼓声了,和煦的仁政之风洗涤着少数民族的旧俗,当地农民肩扛农具、手持儒家的经典,不要嗤笑劳动者的歌唱,它是天籁的声音啊!

空谷罕人迹,

忽闻响丁丁。(www.daowen.com)

以濯弯环流,

石鼓如应声。

粤有板图归,

更无桴鼓惊。

善风洗夷俗,

负禾兼横经。

莫嗤劳者歌,

自然天籁呜。

会泽籍的刘尧民先生,曾对“石鼓樵歌”这样写道:

蜿蜒樵路过丛祠,

石鼓山头唱竹枝。

歌罢不知何处去,

绿杨村舍雨丝丝。

尧民先生这首《有忆家乡山水十景》中的《石鼓樵歌》真的把这里的山水写活了,蜿蜒的打柴小径,响彻天地的“竹枝”,在一片春雨中绿柳含烟,笼罩着这里的村舍。值的注意的是,这首七绝,提到了打柴的小路从祠堂前蜿蜒而过,这座祠堂要么就是刘家祠堂,要么就是何家祠堂。

何家祠堂位于石鼓村的稻田之中,坐南朝北,二进院布局,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四合五天井”全封闭式形制,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何家祠堂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首建正房三间,面阔12.36米,进深4.65米,两厢建书房三间,四角设天井,为正宗的四合五天井式。该祠堂近些年在何姓家族后人的倡导下,又集资作了大规模的修复。

何氏一族祖籍浙江,祖上何福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沐英征滇,战功卓著,始落籍于呈贡水塘村。清康熙中,其后裔何宇宽由呈贡迁居会泽娜姑,乾隆三年(1738年),宇宽逝世,其长子何连玉偕弟连佩、连壁迁往阿娜谷(即石鼓村),以耕读为本,其后家道日宽,书香渐起,建祠堂于此。

何氏宗祠建成后,做了三件有关公益的事情,历来被人称道:

一是开办义学延师授课。

何氏宗祠建成后,于祠堂内开办私塾,召收何姓族人子弟就读。据何氏家谱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祠内请先生教书,其中奉束修银30两,族人子弟求学免摊馆金,应童试者给填册银一两,游洋者给银三两,补禀者给银二两,赴乡试者给卷银三两,入彀者给银二十两。”何氏家族制定的这一系列奖励制度,无疑激励了生员读书的热情,成为会泽宗祠办学的典范。

二是修建和维修了福海桥。

为方便石鼓一带村民进城,乾隆五十年(1785年),何氏一族的何映壁出资兴建了“福海桥”,因该桥有三孔故称“三孔桥”。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礼河水泛滥,桥的三孔被洪水冲塌,两岸老百姓只能用船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任广西梧州协统的何氏族人何尔晟,倾多年薪俸积蓄,寄款回家修桥,经数月,桥始修复。修复后的石桥占地面积306.2平方米,桥长43米,宽6.6米,高9.2米,单孔跨径为10.85米,桥墩前端立三角形分水金刚墙,用铁件相连,桥中孔顶部嵌石雕龙头,远看与水面相平,似游龙戏水,桥面两端坡度平缓,两侧置栏马石墩,高0.6米。福海桥的设计科学合理,用料考究,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何氏族人集数代人力、财力保证了以礼河上的福海桥的完整,到今天仍保存完好,它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乐于公益事业的一曲赞歌。

三是引进了优良水果宝珠梨。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何氏建宗祠于阿娜谷,宗祠建成后,呈贡何氏家族经常往返于呈贡及会泽之间。当时,会泽尚未种植宝珠梨,何氏一族为了秋后用宝珠梨祭祖,就将呈贡带来的宝珠梨枝条嫁接于会泽的棠梨树上,挂果以后,作为秋季祭祖之用。到道光初,何氏于石鼓祖茔下建宝珠梨园,其后,水城、扯戛村及四郊的农民都于何家梨园内取宝珠梨枝条,进行嫁接。今天在这些地方,都还保留着生长了两百多年的梨树,老树虬枝,但仍然繁花似绵。何氏家族作为最先引进这一品种的人,使宝珠梨在会泽两百多年时间中生根发芽,形成气候,成为了这一地方的主要水果,真是功莫大焉!每年,当春季来到时,整个会泽海坝“梨花一枝春带雨”,到了秋季,宝珠梨成熟了,“浓荫深处洗盛妆”又是一番景象。在这些美景面前,你是否想到这是前人付出多少艰辛而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