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曲艺术当代传承与发展:审美品位的契合

戏曲艺术当代传承与发展:审美品位的契合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春版《牡丹亭》另辟蹊径地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品位:这是放慢节奏、打磨细节、追随一种幽谷空远之情。首先《牡丹亭》本为一曲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美诗,男女主角正值花样年华,因此,我们选用青年演员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青春版《牡丹亭》把大陆巡演的主阵地放在了各大高等院校,不仅是为戏曲传承着想,也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审美品位。

戏曲艺术当代传承与发展:审美品位的契合

戏曲本由民间发展而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更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进入新时期以来,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寒流,原有的受众群体出现了最大限度地分流,出现了甚至只有老戏迷和戏曲从业人员、评论界才关注戏曲的尴尬局面。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最精髓的部分,戏曲有它内在的生命力,而这个生命力现在还待发掘。至于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完成嫁接,除了剧本创作或改编要与时代接轨,舞美设计要符合现代审美趣味之外,戏曲首先应该重新确定其观众定位。每个剧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秦腔有着比昆曲更为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且地方色彩浓郁,但昆曲由于其唱词和曲调的温婉典雅,更易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青春版《牡丹亭》至今的109场轰动演出,传统昆曲受到观众的如此欢迎,作为一个文化事件,我们要认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一曲《牡丹亭》,写尽了青年男女的相思与倾慕。“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自有以来,《牡丹亭》中清丽而缠绵的唱词不知道感动了多少青年男女,打动了他们被禁锢的年轻的心。林黛玉在听《牡丹亭》唱词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候: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虽无法体会古人如此的情感共鸣,但我们乐意花三个晚上的时间去细细欣赏她的华妙辞章,去品位她的深婉清扬。青春版《牡丹亭》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仿佛来自一个遥远的梦境,古词韵戏,水袖荡涤,水磨之腔,余音绕梁。在文化文学日趋平面化、粗糙化、快餐化、感官化的今天,青春版《牡丹亭》带领我们回归古典文化的含蓄蕴藉、精致细腻,远离现代都市的浮躁,给现代人开辟了一处心灵宁静的栖息地。现代美学的夸张、变异和突出,带给人们的是紧张和焦躁的感觉,青春版《牡丹亭》则反其道而行之,把古典昆曲的温婉细腻、悠远绵长呈现给观众,可以说是一杯芳香四溢的下午茶,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味调节剂。在吃了过多的油腻、膨化食物之后,我们可能会去尝一尝清粥小菜。青春版《牡丹亭》另辟蹊径地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品位:这是放慢节奏、打磨细节、追随一种幽谷空远之情。(www.daowen.com)

《牡丹亭》演出说明书中这样写道:这次《牡丹亭》的演出,我们以“青春版”为号召,其中有几层涵义。首先《牡丹亭》本为一曲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美诗,男女主角正值花样年华,因此,我们选用青年演员杜丽娘与柳梦梅,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既然以“青春版”号称,在演员的选择上自然要求青春的班底。白先勇先生一改戏曲界重视名角的风气,执意要求必须由俊男靓女出演,经过多番周折,他选中了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二十出头的俞玖林与沈丰英分饰柳梦梅与杜丽娘。这也不仅仅是出于吸引观众眼球商业包装的需要,也是由剧本本身决定的。尽管年轻演员在演技上犹有欠缺,但其在形象、气质、音色等方面的优势无疑更能满足剧本的要求。但是白先勇并非唯青春是好,他在注重“青春”的同时注重传承。他亲自出马,聘请江浙两省昆剧团的“巾生魁首”汪世渝和“旦角祭酒”张继青分别任总导演和艺术总监,对他们进行调教。经过旷日持久的魔鬼式训练,俞玖林与沈丰英终于得到了传承,演技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使普通观众欣赏到了一流的昆曲演出。青春靓丽的班底,青年男女为爱生为爱死的爱情故事,吸引最多的还是青年人。但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品位这样的昆曲,欣赏昆曲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底蕴。青春版《牡丹亭》把大陆巡演的主阵地放在了各大高等院校,不仅是为戏曲传承着想,也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审美品位。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的知识分子,对这种唯美的爱情故事自然很感兴趣。而且大学生以自身的修养和学识,也完全能够欣赏《牡丹亭》的精妙。说如今的大学生已经断了传统文化的根是错误的,在大学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有人在,只不过除了书本之外,他们几乎没有别的途径去接触,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将鲜活的传统文化呈现在他们面前,再加上现代化的包装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演出,自然会赢得众多的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