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及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及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继承了奴隶社会实施胎教的传统,并进一步向前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中医学理论的介入,使得人们对胎教的认识与实施更加科学。为避免“胎病”发生,保证胎儿健康发育,提高新生儿的天然素质,有必要对孕妇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通过母教实施胎教。为此他提出孕妇在妊娠后,应特别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及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继承了奴隶社会实施胎教的传统,并进一步向前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中医学理论的介入,使得人们对胎教的认识与实施更加科学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中医学著作,成书于秦汉时期。该书结合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成因、疾病的起源等做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指出人的某些疾病起因在胎儿时期,称为“胎病”,如“癫病”就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为避免“胎病”发生,保证胎儿健康发育,提高新生儿的天然素质,有必要对孕妇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通过母教实施胎教。这是我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述。

隋唐以后,我国医学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与胎教有关的儿科、妇科日渐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科目。大批医学家介入对胎教的研究与提倡,他们一方面继承和总结了前人实施胎教的经验,一方面从医学角度进行阐明和论证,进一步提出养胎与胎教相结合的主张,不仅丰富了古代胎教实施的内涵,也增强了古代胎教学说的科学性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总结前人胎教理论与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代胎教学说的基本观点——“外象内感”,意思是说母亲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他说“妊娠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未有定象,见物外化”,即认为3个月的胎儿还未完全成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为此他提出孕妇在妊娠后,应特别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他认为为了生子健美,就必须常视犀象猛兽、珠玉宝物,以此接受孔武有力、容貌姣美的感应。同样,欲使子孙道德贤良,聪慧无疾,必须多“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言,居处简静”等。孙思邈对孕妇提出的上述要求虽然还不免夹杂有臆想的成分,但从总体上说,他强调孕妇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这一基本思想是正确的。(www.daowen.com)

重视孕妇精神状态的调节一向是古代胎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明代医学家万全曾从医角度对情绪给胎儿的影响做了较为科学的解释,他说:“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盲、聋、喑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因此,他认为孕妇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及注意控制情绪的波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孕妇心绪和顺,胎儿才能健康成长。

在要求孕妇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的同时,唐宋以后的医学家们还十分重视孕妇饮食调养。如宋代医师陈自明在我国较早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良方》中说:“一受孕之后,切宜忌不可食之物,非惟有感动胎气之戎,然于物理亦有厌忌者。”元代医师朱亨亦认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缜密。”北齐医师徐之才则依照胎儿每个月的不同发育状态,为孕妇制定了一个相应的食谱,他认为:“妊娠一月名始胚,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食宜鸷鸟猛兽之肉,是谓变腠理纫筋,以养其力,以坚背膂。”此外,他们还要求孕妇饮食应“饥饱适中”,因为过饥或过饱均会损伤母体和胎儿,同时在生活起居的其他方面也必须注意节制。

总之,封建社会的许多医学家在论述胎教之道时多持胎养与胎教相结合的观点,明人许相卿所说的一段话大体上可以代表他们的这种观点:“古者教导贵豫,今来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书,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在他们看来,只有重视饮食起居中的避忌,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所生子女才能容貌俊美,气禀超群,道德良善。这种胎教的养教一体化观点,不仅发展了前人的胎教思想,丰富了古代胎教的内容,而且揭示了胎教发展的方向,并与现代胎教理论相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