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编辑家的研究成果:揭示编辑主体的重要性

编辑家的研究成果:揭示编辑主体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编辑主体的研究历来是编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五年来对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研究,是编辑史研究中成果最丰厚的部分。与此同时,除了对编辑者的个案研究以外,还有学者对编辑群体进行了研究。对编辑群体的研究是从宏观的角度,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编辑者进行分析,有利于归纳出一个时代或历史时期编辑者的整体特征。

编辑家的研究成果:揭示编辑主体的重要性

对编辑主体的研究历来是编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五年来对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研究,是编辑史研究中成果最丰厚的部分。

对编辑家的研究既有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从古至今的编辑大家、文化名人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研究,如对孔子司马迁梁启超沈从文、萧乾、张元济、巴金、茅盾鲁迅、孙伏园、郁达夫、王国维毛泽东朱光潜、胡愈之、邹韬奋的研究。尤其是在2014年叶圣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编辑》等刊物组织了专栏文章,如刘立德的《叶圣陶中小学教科书编辑理论管窥》、焦雅君的《叶圣陶的编辑力》、时群的《“为读者服务”思想对现代编辑的启示》等,从不同角度深入、细致、全面地回顾了叶圣陶先生的编辑生涯和编辑思想。

此外,研究者们也对我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未引起人们重视的编辑者,如陈起、元好问、戴震、周之标、陈庆年、张寿镛、柳诒徵、李求实、石评梅、孙绳武、魏金枝、邵洵美、严谔声、周振甫、谢六逸、陆文夫、郝广才等进行了一一研究。李乐的《论宋人陈起的编辑出版经验》分析了宋代出版家陈起的选稿原则、约稿方法和编辑风格[94]。姚文永的《元好问〈中州集〉编辑思想刍议》阐述了金元时期著名学者元好问编辑《中州集》时的体例布局,概括出其保存文献为主的编辑思想[95]。关燕云的《略论戴震的学术式编辑路线及其借鉴意义》分析了清朝中期著名的哲学家和考据学家戴震学术与编纂工作并举的学术研究路径,为今天的编辑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借鉴[96]。夏凤珍、吴忠良的《试析柳诒徵的期刊编辑思想》探讨了民国时期历史学家柳诒徵注重内容和特色定位、注重作者资源培育、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编辑思想[97]。黄敏的《孙绳武外国文学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探讨了我国当代知名的翻译家、出版家孙绳武在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时的编辑思想和对出版业的贡献[98]。这些编辑者所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但却都在编辑活动中有所建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对这些编辑者的研究扩展了编辑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编辑史研究的内容和成果。(www.daowen.com)

与此同时,除了对编辑者的个案研究以外,还有学者对编辑群体进行了研究。白晨、梁文捷的《晚清时期中国编辑家的图书编辑思想研究》分析了晚清动荡年代,徐寿、李善兰、王韬、严复、梁启超等著名编辑家的编辑活动,概括出了晚清时期图书编辑思想的共同之处[99]。刘训华的《近代留日学生的革命性——对〈浙江潮〉编辑群的历史考察》分析了《浙江潮》编辑群的形成、革命性和历史走向[100]。《五四时期至全面抗战前的编辑出版大家之比较研究》《〈学灯〉编辑群在五四新诗传播中的贡献与意义》则分别探讨了“五四运动”以后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等出版大家对中国出版事业作出的成绩[101]和《学灯》编辑群对文化传播的贡献[102]。对编辑群体的研究是从宏观的角度,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编辑者进行分析,有利于归纳出一个时代或历史时期编辑者的整体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