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部评书: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南部评书: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以南部县南隆评书为代表的南部评书被四川省政府列入民间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故事 源于民间的 “龙门阵”,是家庭院坝茶余饭后谈资,以后逐渐发展为年轻的曲艺品种。谐剧的创作与表演因难度较大,所以在南充的民间曲艺表演中不多见,但在群众文艺演出活动中,也有谐剧登场。

南部评书: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流行于南充境内的曲艺曲种主要有评书、故事、谐剧、相声、双簧、四川方言快板、三句半、相书、圣谕等。

评书 唐朝时形成于北京,明代以后传入四川。最早的评书是在市井搭棚设台,台上置一写着 “评书”二字的方形灯笼。说书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帕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配以表演动作,加上有讲有评,形成评书的独特风格。四川评书分 “清棚”和 “擂棚”。清棚偏重文采细腻,少做动作,语言文雅,侃侃而谈,以言传情,以情动人,有人就叫它 “文场子”。擂棚则以表演为主,擅讲武打场面,两军对垒,散打擒拿,大开大合,加之醒木紧拍,气氛紧张,故称它为 “武场子”。讲评书以描绘人物和叙事为主,故事曲折,语言精练,动作性强,讲口 “奇、巧、紧、热”,引人入胜,结尾留下悬念,使人久听不厌。

南充知名的评书艺人不胜枚举。清末民初,顺庆区已有评书艺人安汉明、唐玉龙、向亚林、谯治平。解放后,唐芳[1]、谯炳南、曹林、岳青虎、斯凤霞(女)的评书也很受群众欢迎。

川北评书界颇有声望的是原南充县评书艺人董洪兴,他串条的评书深受同行和听众好评,带有余文尧、唐世成、胡汉雄等十几个徒弟,活跃在高坪城乡。原南充县何吉轩、韩荣福、蒋炳云等也很有名。

阆中西充的评书受清、擂两派的影响,有的兼收并蓄,成为文武并列的评书流派。民国时期,阆中有外地评书艺人易彬、蔡泉、张鹏、朱泉等。西充有刘兆林、谢金忠、范章武等民间说书人。20世纪50年代,阆中又有评书艺人张文清,西充有叶炳林、青文平、高玉林等。

南部县以前有评书艺人30多人,现仅有南隆镇曹荣[2]一人常年在书场坚持讲评书。2011年,以南部县南隆评书为代表的南部评书被四川省政府列入民间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营山县民国时期的说书艺人数黄养最为知名。20世纪50年代以后,营山民间说评书的艺人有熊定春、杨国仁、傅克春等。

南充评书艺人的活动场地一般都在当地茶社,以及其他文化娱乐场所。所讲的书目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杨家将》等古典小说,也讲侠义小说,如 《峨眉剑侠》 《白眉大侠》等;现代评书有 《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红岩》等等。

故事 源于民间的 “龙门阵”,是家庭院坝茶余饭后谈资,以后逐渐发展为年轻的曲艺品种。它和评书相似,一个人讲说,但不用醒木,不分清棚擂棚,而且只讲不评,表演动作幅度也不大,着重叙述事物发展过程,强调通过情节来刻画人物、体现主题。讲故事不受演出条件的限制,也不论听众多少,是一种战斗性强、吸引力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在南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讲故事艺人有:顺庆的蒋世豪、蓬安的戴禛益、高坪的余文尧、仪陇的彭治鞍等。常讲的书目有 《红岩》《红灯记》《烈火金刚》,以及自编自讲的段子。

谐剧 四川谐剧由王永俊首创。它是一种诙谐的艺术,有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有人物、情节、冲突,有简单的服装道具,形成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演出一个节目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他人物则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显示他们的存在。谐剧的特点是采用话剧的手法,以博笑为手段,运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被誉为 “一人上场,满台生辉”。

谐剧的创作与表演因难度较大,所以在南充的民间曲艺表演中不多见,但在群众文艺演出活动中,也有谐剧登场。如顺庆的李培民,阆中的李远禄、王扶民,仪陇的王永平等,都能自编自演谐剧。诸如王永梭创作的 《赶汽车》《开会》《喝酒》,包德宾创作的 《零点八》《蓝桂龙接妻》《梁山一百单九条》,以及自创谐剧 《心想事成》等。有的市县(区)搜集到一些谐剧作品,如《黄巡官》《王熙凤招商》《刘姥姥劝学》《今天我相亲》等等。

相声 清咸丰年间诞生于北京,后传入四川。用方言表演的就叫 “四川相声”。有单口、双口、群口和化妆等四种形式,一般由垫话、正话和收底三部分组成。一个捧一人逗,用谐音、语会、错觉、反常、夸张等手法组织包袱。“包袱”是笑料和噱头,是一个装满引人发笑的包裹,也是相声的主要成分,生动活泼、诙谐机智,很受群众喜爱。

20世纪60年代,南充各地都有一批业余的方言相声作者、演员活跃在地方舞台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加上川人表演相声的难度,虽有零星相声在群众文艺活动中亮相,但质量平平。尽管如此,仍有一批曲艺爱好者坚持不懈地追求,顺庆、仪陇等地先后都演出过自创的相声,如仪陇创作的 《歇后语汇编》《高明的转变》等颇受欢迎。

双簧 相传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有次传下懿旨,召单弦艺人黄甫臣进宫演唱。黄因感冒咳嗽嗓音沙哑难听,不得已就让儿子躲在身后演唱,他在前面表演动作应付,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慈禧不但没怪罪他,还赏了银子说:“别看你们演的是双簧,反而更精彩呢!”“双簧”由此得名。

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在前面用形体表演,一人躲在后面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要嗓子好,声音洪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有对联曰: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曲艺双簧表演配合有一定难度。早年,在南充曲艺的专业舞台并不多见,但在群众性的业余文艺演出活动中,时有简短的双簧登台。如高坪区编排的双簧代表作 《打鬼子》很具现代特色。蓬安蒋飞鸣、梅质林等表演的双簧在当地有一定影响。

四川方言 简称 “方言”,又叫 “方言诗”,全称 “四川方言朗诵诗”。就“诗”而言,似乎有些牵强,不如叫它 “四川韵白词”。它是用四川话写的通俗幽默押韵的说辞,是四川独有的曲艺形式。一个段子就是一个小故事,有人物、情节和矛盾,表达一个主题。段子短小、内容精炼。结构是四句为一小节,若干小节组成全段;每句有五字、七字或长短不等的句子。全段可一韵到底,也可每小节一韵,自由灵活。一般由一位演员上台又朗诵又表演。表演时,每小节朗诵完要有短暂的停顿,便于换气和转韵。还要将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区别开,人物语言也要模拟造型。(www.daowen.com)

四川方言在南充的专业、业余舞台上是常见的曲艺表演形式,尤其是群众性的表演之中,自创自演的方言较多,诸如顺庆区李培民、嘉陵区林权贵、阆中李远禄、西充县高玉田、蓬安县戴禛益、魏金良、蔡万民、仪陇县彭治鞍、营山县余龙等。他们先后创作和演出的代表作有 《苏二嫂》《李保保》《只生一个好》《打工妹回乡》《张二劝母》《朱军长和小聪明》等。

随着群众性文艺舞台日趋活跃,方言诗朗诵(多为现代题材)也在各类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

快板 又叫 “数来宝”“顺口溜”等,是由宋代平民演唱的 “莲花闹”衍变发展而成。后来,其技艺虽有所发展,但民国时期的艺人们依旧行走江湖,谋求生计。快板艺人大都头脑灵活,常见景生情,即兴表达,随编随唱,以此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爱恨情感。早年,乞丐们多用骨头作道具,后来艺人们改用绳系两块竹板,用手翻动而发出声响,随敲打节拍,配合说唱内容。岁月更替,随着快板演唱登上大雅之堂,艺人们手中的道具越来越规范,一般定型为一大一小两副竹制响板,即两块大板上端各钻两孔穿绳,四五块小板上端各钻两孔用粗绳系连,每两块间的钻孔上各垫一枚金属垫,以此增加撞击声响,表演时,演员左右手分持大小板说唱,演绎出各种不同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

快板是从北方传入四川,历经艺人们的传承和创新,而发展成为一种表达内容贴近时代,受艺术界青睐的文艺形式。

如今,在川北南充的众多文艺演出活动中,快板演唱的形式内容更为丰富,既有单口快板、对口快板、群口快板、方言快板,还有当下最时尚采用“CD”制碟的音乐快板,以及在唱词中插入故事情节的情景快板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举办的各类大型文艺演、赛活动中,曲艺快板已成为节目中的亮点。而且,在筹备时还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撰写出专题文艺节目。如顺庆区的 《法正民乐天地春》、高坪区的 《唱高坪》、嘉陵区的 《大凤垭展新新》《“六五”普法六先进》、仪陇县的 《大巴山上炼红心》、营山县的《爱我祖国爱我家》等。其中林权贵、任帮定(嘉陵区),张映斗(营山县),冯之浚(高坪区)等业余作者作品较多。

三句半 起源于清嘉庆年间,是民间艺人根据山东峰县西部的运河号子创造出来的一种中国曲艺形式。一段三句半,每小节有三长句一半句,由四人演出,前三人说长三句,最后一人只说两个或三个字的半句,故称 “三句半”。创作时,一段三句半,有十多个小节说词就可以了。要求每小节四句都押一个韵(第三句也可不押韵);最重要的是那半句 “戏眼”,常用歇后语、俗语才生动幽默,既要押韵又要简洁合意,既要诙谐又要出人意料,要像相声里的 “包袱”那样抖响,才会引人发笑。好的半句能起到烘托气氛、活跃现场、吸引观众的效果。为增强半句的效果,安排演员时可以选三高一矮或三胖一瘦或三男一女进行组合。表演时,每人各拿一件小型打击乐器,如鼓、锣、镲、碰铃或木鱼,边打边登场。上场转一两圈后,乐器停。每个演员朗诵后,做个动作造型。一小节表演完,四人又打着乐器转圈转场,再接着表演第二小节……

“三句半”是地道的民间曲艺,早年很少在专业文艺舞台上出现。如今,在很多文艺演出活动中,三句半已成为常见的曲艺节目,而且多为群众自创自演。诸如仪陇创作的 《铁税官石友杰》,顺庆创作的 《校园师生情》,嘉陵的 《八荣八耻》,西充的 《党风廉政歌》等,曾在专题演出中获得好评。

相书 又称 “隔壁戏”,凭口技演出。用一顶布帐子将演员和听众隔开,演员置身帐内,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模拟各种声音,描绘故事情节和环境。虽只有一人表演,却能同时出现人物对话(有时十几个人对话)、器物相击等各种声音。观众隔帐聆听,如身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 “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原南充县老君山(高坪区老君镇)艺人沈朝堂系自编自演相书的高手。他早年独自表演的 《抓壮丁》深受群众欢迎。高坪区搜集的相书作品有 《编总爷》《找鸡作对》《大川饭店》《姐夫的烦恼》等。现在南充很难见到相书表演。

圣谕(归为以说为主的曲艺)其本意是指封建帝王的谕旨,清末民初演变为劝善的宣传工具——又称 “善书”。开讲前,桌上竖立高约尺许的黑漆木牌,正面书写 “圣谕”二字;讲者焚香烧纸、三跪九拜后,再上台将木牌背面的 “劝善”二字翻过来,这才开讲。讲者多是老人,坐在高台之上,道貌岸然地置 “圣谕”刻本于桌案,照本宣科,讲一段故事又唱一段韵文,说唱结合。所讲内容多是 “二十四孝”“烈女节妇”等。旧时多是在节日庙会上,由慈善机构出钱请人宣讲。还有一些行善人家和 “积阴德者”也请人宣讲 “圣谕”。听众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

清末民初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当时政府及各地慈善机构大力提倡,各种 “宣讲堂”“宣讲社”之类的组织应运而生。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反映抗战及现实生活的新善书,如 《同胞悟》《半升米》等。这时的善书宣讲已或多或少地抛弃了 “圣谕”往昔封建主义的神圣,而和其他民间曲艺一样,或出没于街头,或献技于茶馆。原南充县世阳乡的几位老人:弋瑞国、弋香福、安光彦、弋畅道等,曾从事过此种职业。阆中二龙王明斋,蓬安周口邱玉堂、河舒程贤清、正源陈乾熙、柳树彭祖新,以及仪陇赛金场熊定春、中坝场杨国仁,西充青狮红庙村马绪儒等,都以讲圣谕而在当地颇有名气。常讲的刻本有 “二十四孝”中的 《孟宗哭竹》《王祥卧冰》《安安送米》《二度梅》《烈女记》《三元记》等。20世纪50年代初期,阆中各地亦有此活动,一些艺人曾将 《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血泪仇》等小说、戏剧改编为圣谕讲唱。

新中国成立后,亦有个别地方设台讲 “圣谕”。后因形式单调、内容陈腐,不为群众所接受而被淘汰。

[1] 唐芳(1915—1961),男,蓬安县兴隆乡人。其父唐玉龙系著名评书艺人,人称 “川北教主”。他自幼常听父讲书,耳濡目染加之天资聪明,记忆过人,其父虽不乐唐芳以此为业,但他志坚不移,后随艺人谯治平学艺、刻苦努力,不久即登馆说书。先后在南充多处茶馆内开讲,所说书目 《麻将图》《家传藏书》《火烧剑侠楼》《吕四娘刺雍正》等,皆为听众所喜爱,一部书往往连说几月甚至一年才能宣传迁馆。他的评书,功深厚、表演精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眉眼指爪、绘声会色,使听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文场、武场、各放异彩,各具特色。往往将听众带入如痴如醉的境地,要求 “加一板”,20世纪40年后期,他已蜚声川北,人称 “小教主”。1950年成立南充市(今顺庆区)曲艺工作者协进会,他当选为副主席,同年12月出席首届川北曲艺工作座谈会,为川北文联筹备人之一。1951年出席西南地区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7月选为南充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 1953年出席四川省第一届文代会,为南充市(顺庆区)一、二届政协委员。他坚持评书专业,先后在南充市一人民市场茶馆、中渡口茶馆、果山公园内曲艺书场等地坐馆说书,同时为川北文联出版的“演唱材料”编写唱词,为讲新书努力研究、实践。1957年的整风 “反右”运动,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61年4月病故,终年46岁。

[2] 曹荣(? —2013)南部县南隆镇人,川北一带著名的评书艺人,有 “川北名嘴”之称,从小受其父的影响,12岁时即跟父学习评书。1962年拜重庆市张国栋为师学习擂棚表演。他传统文化功底深厚,逗学说唱,样样精通,他嗓音浑厚,表演时铿锵顿挫,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轻柔时,如春风细雨,激昂时,似闪电雷鸣。听者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善于评说 《三国演义》《水浒》。用纯语言艺术把小说中不同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跃然入耳。他一生坚持说书不辍,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在南隆镇坐馆说书,是南充境内讲评书的最后一人,2013年10月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