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学生语文,从QQ到微信,取得显著成果

教学生语文,从QQ到微信,取得显著成果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得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把语文学好了的人?怎样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怎么才能使学生喜欢上每一篇课文?那种过于仔细的串讲,尤其是只是依据教参或其他教辅资料来讲课文,只能是限制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并将本来精巧完美的文章踩得一地鸡毛或肢解得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

教学生语文,从QQ到微信,取得显著成果

首先得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把语文学好了的人?

答案很清楚,就是善于表达的人。表达有两种,一是口头的表达,二是书面的表达。口头的表达很重要,在需要说话的时候能及时、恰当地把自己该说的话说出来,这不仅是一种才能,而且也能办成很多事情。孔子讲:“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历来的语文教学,更看重的可能还是后者,即书面的表达。因为,有些很会说话的人,往往并不是学习很好的人,甚至压根儿就不爱学习。一个人的说话如何,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一种天赋,也更得力于自身的社会习得和生活习得,学校、课程和老师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所以,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历来都主要只是把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即写作能力当作自己的任务而给予更多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就一直有这样的表述:“写作,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综合尺度”“写作,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所以,很会写文章或者很能写文章的人,才是历来人们心目中把语文学好了的人。

一切很会写文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都喜欢读书。这也正应了这样一条规律:要能干一件事情,首先得看看别人是怎样干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见猪走路比吃猪肉更重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别人写的文章尤其是有“金”有“玉”的好文章,写作所需要的一切,不仅语词材料、方法技巧,内容和灵感也都会有的。阅读,永远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要能写出一手好文章,首先得读大量的别人的好文章。“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只有精神发育得好,才能够写出给人以精神启迪的好文章。(www.daowen.com)

所以,语文老师教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生喜欢上阅读。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从喜欢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开始。怎么才能使学生喜欢上每一篇课文?有两个条件:一是熟悉,二是理解。只有熟悉了,才能消除隔膜并有可能喜欢上;只有理解了,才能领会到文章的美好从而打心眼里喜欢上。熟悉,要靠学生自己使劲地读;理解,需要教师从旁适当地讲。但这两点又是相互勾连的:学生要愿意使劲地读,需要有一定的理解,否则就是死记硬背,那会使学生厌倦;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也需要以学生必要的读为基础,否则便是生硬的灌输,也会倒了学生对课文的胃口。这里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讲一定要做好:一是在量上要多少适当,二是在质上要能讲出文章的好来。那种过于仔细的串讲,尤其是只是依据教参或其他教辅资料来讲课文,只能是限制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并将本来精巧完美的文章踩得一地鸡毛或肢解得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在保证学生对课文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研读将课文最要紧的东西讲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章的好处和妙处进而喜欢上这些百里挑一的精美言语作品,这才是语文教师的功德。学生喜欢上了课文,便更愿意去多读,课已尽而读还在,最后将这些课文大多都烂熟于心,这样的语文课才算是实现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不说课文积极的情感思想的熏陶,也不论文章高超的表达方式的影响,仅仅因为喜欢上了课文而记住了文中较多精美的语句,将来还能时时地想起这些语句,并且在有些时候还能恰当地使用——不论是原样挪用还是灵活化用——这些语句,这样的人就已经属于把语文学好了的人。

(来源:QQ日志 发表时间:2015/1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