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生写我在静宁:从QQ到微信的故事

学生写我在静宁:从QQ到微信的故事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给学生教的东西,我们做老师的不去读,更不要说读懂读透了,这就是典型的缘木求鱼。

学生写我在静宁:从QQ到微信的故事

天水紧邻的平凉市有个静宁县,静宁县有所独立初中叫阿阳实验中学,是县城的重点初中。一周前应邀到该校进行了一次与该校语文教师“面对面指导交流教研活动”,一共三天,从3月9日到11日,一天一个年级,先后听课16节,评课6场,讲座1场,试水上课1节。这样集中、紧凑、饱满的专业活动,平日并不多见,其中也多有感触,因而很想写点文字予以记述和总结,无奈一时疏懒,错过时机,好在一位17年前上过课且带过实习的学生、现为该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的周君,活动结束以后连续写成三篇《与郭老师在一起的这几天》,分次从QQ上发给我。尽管不全是对我几天行动的记述和评说,而更多的是以此为契机发抒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尤其是对以往工作的反思,但从中还是能看到我那三天的踪影。为此,略作删节发布出来。

与郭老师在一起的这几天(其一)

因为昨天晚上喝醉了的缘故,今天没有来得及为郭老师送行,留下了遗憾。郭老师曾说,他年轻的时候做班主任,不懂得和自己的学生交朋友,很少和学生心灵对话,所以这些年,每至一地,他都要想方设法和曾经的学生一起见个面,一起坐坐,修补曾经缺失的师生情。可时光不会倒流,许多道理,当我们自己真的理解了的时候,却感觉已经于事无补了;许多感情,当我们懂得珍惜了的时候,你却已经没有资格拥有。

……

做学问,需要老老实实;做老师,需要老老实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郭老师的评课,郭老师的讲课,一些人也许不以为然,认为比不得崔成林,也不及凌宗伟,既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让自己显得高大上,也没有时尚的名词哗众取宠,所以感觉到请这样的教授,岂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有这种想法者,是因为没有用心聆听,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郭老师不是没有理念,郭老师也不是不说。他大声地说了,反反复复地说了,集中起来,就是两个字“文本”,他反复给我们传输一个观念——建立解读文本的观念。从我2000年工作以来,我的一个感觉是,十几年的时间里,教师越来越不像教育者,而更像车间工人,人浮于事,推日下山者众,潜心研究者鲜。纵使上级领导如何强调,如何严抓习惯,骨子里的东西变了,血液里流淌着的变了,教师得了软骨病。究其原因,这些年的课改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课改让优秀的老教师不会上课了,就像一个行医四十年的老中医,因为考不上医师资格证,就不会看病了一样。当现实主义甚嚣尘上之时,必是心浮气躁抬头之时。我们的教师在变来变去的课改名词中游戏,慢慢地,彻底丢弃了文本,随着二十来年的累积,以至于现在绝大多数老师已经没有了文本观念。需要给学生教的东西,我们做老师的不去读,更不要说读懂读透了,这就是典型的缘木求鱼。但愿郭老师的良苦用心能被大家理解,但愿我们的老师,也能有更多的人,像郭老师一样,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老师。郭老师评课,不像我们一套一套地讲,他每次总是从——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文章的指向性在哪,我们必须要交给学生的是什么东西——讲起。现在提得非常响的一个名词是“素养”。做老师的,最起码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学科素养,这个素养,不是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这类书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做一个朗读者,做一个读教材的朗读者,其实是最要紧的事情。我不是反对课改,但我更看重郭老师的文本观。

与郭老师在一起的这几天(其二)

郭老师说,他一直信奉一句话:做中国的语文老师是最幸福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一直在享受着作为一个老师的快意恩仇,在书香的世界里,在三尺讲台上,他忘记了自己,进入了无我之境。

关于什么是幸福,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坐在宝马车里哭比坐在自行车上笑幸福;有人说,吃山珍海味比吃洋芋疙瘩幸福;有人说,住豪宅比住平房幸福;也有人说,做大官赚大钱比做平民维持生计幸福……而有些人的看法则正好相反。正因为价值观不同,幸福观自然也不一样。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儿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小时候,农民干活,主要靠扁担担东西。麦黄六月,农民们挑着沉甸甸的麦子,汗流浃背,一边走一边唱,碰见有人过来了,还不忘大声说一句:“扁担在两头闪着呢,我在中间缓着呢!”然后,捋起自己的袖口,擦一把脸上的脏汗,笑呵呵地继续赶路。我只记得他们满脸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大约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只有劳而有获,收获的幸福早就胜过了辛劳的痛苦吧。

做老师苦,做老师累,尤其是做语文老师更是如此。这些年来,语文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影响日渐式微,和数学英语老师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地位。以我做语文老师的感受,家长对我这个带语文的班主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没有当班主任的数学、英语老师。最为可笑的是,语文老师甚至连“小四门”的老师比不上,纵然你语文总分150分,在人家每门只有50分的“小四门”面前,你也只能屈居其后。在初中全部九科里,语文算得上是“臭老九”,语文老师一定也是“臭老九”无疑了。人是社会的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当我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时候,必会茫然无措,然后,绝大多数的人会自暴自弃。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另一个人必不能完全猜度,郭老师的精神世界里,有孩童一般纯净明媚的东西,这东西,超越了我们可见、甚至可预见的现实,他目光如炬,看到了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以拯救语文教育为己任,以教化人类为目标,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真正体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崇高的精神追求。这不是愚笨,更不是自不量力,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优良传统。

教育,本来是清贫的职业,一旦和功利主义沾上边,灵魂的天平就会倾斜,如果不加遏制,则会轰然倒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老师,在其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郭老师旋风式的到来,掀起了一场关于语文老师角色定位的大讨论:与其自怨自艾,还不如积极面对;与其愤愤不平,还不如踏踏实实;与其破罐子破摔,还不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我们不能等喧嚣沉寂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们中国语文的重要性,我们要学习郭老师“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让我们的学生,一生能够记住,那个在困厄中享受语文的老师,让他们也跟着学习到了终身受益的语文知识和思想,以及在语文世界里所浸润了的情感世界。

与郭老师在一起的这几天(其三)

开展教研活动,推动课改的主要形式就是学习名家或同行之间互相学习,有两个很响亮的名词,叫“听课”,或者叫“观课”,由听专家的课到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一学期下来,各式各样各层次的听课总也得十几二十节。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发现,我们的“听课”和“观课” 很变味,每次听完课或观完课,都得进行评课,评课的时候,只要是专家上的课,一味地褒扬歌颂,而同行的课,则需要2+2评课,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指出的毛病越多,挑的刺越多,越能证明你听课认真,授课和教学理论水平高,评课态度端正,你就越受领导的器重。2+2的评课方式,遇到一些干练、理性的老师还好,如果遇到一些非要在领导面前展示自己的教师,则会一层一层地延伸,不说个一二十分钟,则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水平。正因为此,老师们听课或观课的重心就转移了,不是去欣赏、去学习同行的优点,而是一味地寻找授课老师讲课时候的漏洞和毛病。弄到最后,授课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听课者学习到的东西也很少,“听课”“观课”成了让老师谈之色变也收效甚微的一种教研活动。

我由“听课”“观课”想到了一个类似的词——“听戏”和“观戏”,我们作为听众或观众,听戏观戏的目的显然并不在于给演唱家的演唱水平挑毛病,而是去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明白了戏的内容,更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熏陶。这美育,发生的过程自然而然,接受的结果也自然而然。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评论家,就算是专业的评论家,也只是自己对戏的理解和体会,所谓“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便是如此。

郭老师这次来我校,最让我们佩服的就是他的听课功夫,一天六节课,三天时间,雷打不动。而每次听课时,他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仔仔细细地记,安安静静地看。他听老师讲,他看教本内容,他记老师的讲课和自己对文本及方法的理解。因为有了走马观花般崔成林式的观课的参照物,在我们一般老师的眼中,觉得郭老师太老实了。人家崔成林一节课就可以跑七八个教室,而郭老师却不同。这是不是就是学者型的老师和所谓教育家式的老师最大的不同呢?我不得而知。

但听郭老师的评课,你绝对是一种享受,他曾说:“我没有想到你们的评课竟然可以如此一套一套地讲。就这一个,我还真的做不到。”然后他评课,首先给我们解析所听的文章,从内容到方法,从大纲到阅读提示,再到语文课本的边边角角,均是我们很少注意的地方。让我们恍然大悟的是,原来我们的头头是道,看似在刮骨疗毒,其实只是打擦边球,说来说去,原来球根本就不在你的手中,我们只是在玩虚的东西。

到底是战斗的武器重要,还是武器的战斗重要?因为目的指向不同,理解自然也不一样。对于前者,武器只是其战斗的一种手段,而对后者,武器则是战斗的目的。我们到底是为了推动我们的课改而听课观课评课,还是为了消灭老师的积极性而听课观课评课?文本到底是我们战斗的武器,还是花里胡哨的形式才是我们要战斗的目的?郭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还在迷思中的教育者所应该思考的。

这次受邀去静宁阿阳中学对老师们的语文课做“诊断”或者面对面交流研讨,缘于4个月前那次去静宁在这里上的一节即兴“下水”课。由于总听说静宁县的教育这些年做得有声色,去年11月1—2日,我和院长还有另一位同事特别带着当时的“国培”学员和两个年级的研究生花两天时间前去考察。2日上午,我们按高中、初中和小学分三拨分别到三所学校听课。初中组由我带队,去的就是这所阿阳中学。学校给了我们这两节的课表,第一节正好就有我当年做过班主任的一位孙姓学生的课,于是便去了这个班,是八年级,上的课文是郦道元的《三峡》。这节课总体应该属于上乘,但也还是有一些可以商榷改进的地方。因为是我的学生,所以我那看过别人上课便手痒也想上课的“毛病”又复发了,正好第三节他另一班上还有一节课,所以在第二节再听一位老师的课后第三节我便到他的另一班上还就这篇《三峡》上了一节。本来只是打算就上给他一人看看以便“下水”指导的,不料却来了很多教师听课,校长(朱姓)也来了,教室也特别换到了学校的录播教室。课后,朱校长留下我聊谈并请吃午饭,谈话中他说希望我有空再来学校做些“指导”。本以为这只是校长的官话,谁知他还当真。那次静宁回来不久,这位孙姓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校长委托他请我一定找个时间专门再来一次。因为临近寒假,便推到了下个学期。这学期开学前两周,孙学生打来电话,说朱校长之意最好一开学就能来;两天后朱校长直接打来了电话。于是我便答应,时间初步定在第二周。第二周开始两天没能走成,星期三(3月8日)下午动身去了静宁。(www.daowen.com)

这次去阿阳,知道这位孙姓学生是八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全校三个年级,两个年级的语文课由我的两位“亲学生”负责,也很有几分自豪。

4个月前那次去阿阳中学尤其是那一节“下水”课,孙生事后也写了一篇稿子作了记述。这里也适当删节后发出。

大巧若拙,大化无痕——听郭老师的示范课有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郭老师来我校考察观摩,着实让我火了一把。因为毕竟是高校的教授,而且还是我的亲班主任。……二十年未见的班主任、高校的教授要来,你说能不高兴吗?“你的班主任?”“是!”只一个字!“亲班主任?”“当然是,班主任还有不亲的吗?”他羡慕,我自豪,已经小火了一把。更让我大火了一把的是,郭老师不但点名要听我的课,还和我同课异构,师徒同台竞技。

那天,我们上的是《三峡》,听完我的课,我拉住郭老师给我的学生介绍:“这是我大学的老师、班主任郭教授。”同学们惊异地欢呼起来。郭老师也即兴幽默地说:“那咱们就站在你的公开课的板书前面,让我的学生的学生给我和我的学生合个影吧。”于是我们合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他说话依旧那么风趣。

对我的课,郭老师没有做评价。只是悄悄地问我:“你还有另外一个班的课吗?”“有。”“那我给你的那个班上一节课吧。”“好啊!”“不要声张,咱俩交流交流。”我明白他是要就我上的课中存在的问题针锋相对地通过课堂加以示范。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校长,朱校长随即决定让全校的语文组、英语组教师听课,地点改在录播室,高大上了啊!

我自豪地背着郭老师的包,给他提着板凳,郭老师也自豪地听着他的新学生说:“有人拉马坠镫,真自豪。”

听完郭老师的课,我有如下收获:

1.关于教学目标的生成与展示。郭老师的课上,能与学生很快融为一体的看家本领就是走进孩子的心里去,从孩子自己的学习欲望出发,与他们平等协商,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预习课文后,在哪儿有疑问,就把哪儿确定为目标,这样,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给他们民主,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反观我们,“导入明标”,却是老师从自身出发或从参考书及其他媒体照搬而来的,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目标则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从他们的学业水平、心理素养出发,显得或者目标过高难于达成,或者过低学生失去探究的趣味。在出示时,教师只是在PPT上一晃而过,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目标,就已经开始下一环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是云里雾里,喝迷魂汤,钻迷魂阵。

2.检查预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关于文本的预习,尤其是字词,郭老师在了解学情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准备得充分扎实,他就只强调了几个重点难点字词的读音,并且实事求是地说他也没查认不得,显示出真实的一面,师生共同解决,惜时如金。而我们在每一节课上却按部就班地在“温故互查”,程式化的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感到乏味。

3.关于作家作品的简介及写作背景。郭老师不只给学生以知识,更教会学生以方法,那就是以文本为本,追本溯源,引导学生首先抓课文的第一个注解,圈点勾画识记。这教会了学生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务本。而我们却是舍本逐末,多媒体呈现,学生读一遍,虽然学生也记了笔记,可能记住了,但是却没有给学生利用课本的理念。不仅如此,后边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引导学生借助注解理解文本。

4.多媒体的运用。郭老师用得不多。我的理解是,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及想象力,就是让学生读、悟、思、想,对于三峡奇景在头脑中生发出无限的遐想,产生出各种景象,而多媒体展示过多的图片,则反而固化了学生的想象,束缚了他们思维的翅膀。因此,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当、恰当,为课堂服务、为目标的达成服务而已。切不可在华丽的展示中喧宾夺主。

更令人叫绝的是,郭老师的课并没有什么固化的模式,也没有程式化的环节,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大化无痕,大巧若拙,而不是像我们一样,环节齐全,面面俱到,棱角分明,流程生硬。

郭老师的到来如惊鸿一现,匆匆而来急急而去,他的“雁过留声” 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相信给全体阿阳人的印象是也深刻的。

郭老师给我及全体阿阳人上了深刻的一课。

(来源:QQ日志 发布时间:2017/3/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