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借史感怀咏实: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借史感怀咏实: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此诗概括了一代兴亡的历史,揭露了唐王朝内部各种腐败现象,指出国家致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权者的倒行逆施,大胆地谴责朝中尸位素餐的权臣,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全篇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敏感和忧国忧民。

李商隐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但是,当时晚唐政局不稳、党争不断,诗人处境艰难,建功立业的抱负难以实现。他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情感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反映他想为国效力的心态。

早期咏史诗《安定城楼》主要抒写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是晚唐时期年轻士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此诗登楼即景、高瞻远瞩、气象万千、以景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先用年少有才的贾谊被迫离开京城远赴长沙、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的事抒写自己寄人篱下的悲哀,以两人都有的怀才不遇之痛,抒发自己落第后壮志难酬的愤慨,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隐忧。再用春秋时代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功成归隐江湖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但是诗人这种要功名不要禄位的衷情,在朋党倾轧的环境下却屡遭歪曲,于是诗人愤愤不平地唱出了尾联。尾联用庄子嘲笑惠子的典故,对妄加猜测、极力排挤自己的小人进行了辛辣讽刺,进一步表明了自己高尚的胸襟。运用《庄子·秋水》中所写的鸱鹰嘴叼腐鼠忌鹓雏抢夺而鹓雏不屑一顾的典故,既是自我剖白,又是冷峻的讥讽。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对于那些利禄熏心的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的愤怒。

这类诗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

如《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此诗塑造了一个荒淫奢侈、醉生梦死的贵族公子形象,把他不知内忧外患,只顾挥霍浪费、荒淫好色的丑恶行径同晚唐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也暗示了让这种纨绔子弟身居高位,正是当时政治腐败的表现,是国运不振的重要根源。《北齐二首》《茂陵》等,也是其中的代表。(https://www.daowen.com)

又如有意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此诗概括了一代兴亡的历史,揭露了唐王朝内部各种腐败现象,指出国家致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权者的倒行逆施,大胆地谴责朝中尸位素餐的权臣,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诗人通过追溯唐朝治乱兴衰的历史,今昔对比,认为中央与地方官吏的贤良,朝廷中枢用人得当,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例以贤牧伯,征入司陶钧”是唐前期社会安定繁荣的原因,而“奸邪挠经纶”则是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源。诗人抨击拱手而立、胆怯如鼠的“谋臣”“廷臣”,指责“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的宰相,揭露“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的腐败,批评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无能。诗歌涉及社会危机的各个方面: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制凶残,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人民日趋穷困,财政陷入危机,军事逐渐变弱。诗人由具体局部的事件和问题,延伸到对唐王朝开国以来盛衰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问题的全方位考察与思考,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全篇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敏感和忧国忧民。此诗从构思、表现手法上,均有模拟杜甫《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痕迹,篇中村民的大段议论及描述,是仿“三吏三别”。叙事既有细致的描写,也有宏观的概括;议论则远见卓识、感情强烈;语言质朴、生动自然、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李商隐咏史诗构思凝练、取材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既能突破史实局限,用假想之辞创作虚构的场景,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又能深入开掘,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与此同时,形象鲜明的感情抒发和议论使得诗歌抒情色彩浓郁,寓意深刻、形象鲜明、情味隽永,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