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教育目的与当代教育要求: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传统教育目的与当代教育要求: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一)中国传统社会教育目的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孔子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他认为夏、商、周三朝所设的校、序、庠教育机构,其教育目的都是明人伦,明人伦教育是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从此以后,宗法社会的“明人伦”教育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教育的圭臬。

传统教育目的与当代教育要求: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教育目的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目的决定了受教育者应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符合怎样的社会角色,具备何种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也要符合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结合社会制度、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等,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

(一)中国传统社会教育目的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孔子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社会经济基础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他以西周“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立足于把品类不同的各种人培养成为具有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治国理政人才作为教育目的,以实现儒家大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孔子首次开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广泛地吸收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学生,对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人品混杂的各种学生都能一视同仁,兼收并蓄、教之成才,满足了百姓受教育的愿望,打破学校教育以贵族为主的局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孔子还主张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教育学习是通向从政做官的途径,培养治国理政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从政做官的重要条件。同时从政做官要做好就要更加不断地强化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修养与道德的不断完善提升,也有治国理政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涉及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当这些德才兼备的从政者退居或从政不顺利时,则大部分又开始讲学,将毕生的从政治国理念反过来又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实现了“三不朽”的既是官员,又是学者、教育家,是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者,这是中国教育独特的优势。“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理念,使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对当时身处底层的知识分子来说,不仅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渠道,客观上也就成为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才治国理政,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是他的人生乐趣之一。他认为夏、商、周三朝所设的校、序、庠教育机构,其教育目的都是明人伦,明人伦教育是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老百姓明白了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五对人伦关系,就能够自觉地遵守伦理法则,服从社会管理,因此明人伦教育可以用来为政治服务。他认为以血缘宗法关系为主的孝、悌规范可以推广延伸到君民、君臣之间,并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建构政治社会关系,达到君民、君臣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并以此来改良社会现实,达到长治久安。因此倡导以五对人伦中的孝与悌为中心,建立起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并通过教育着力推行这一理论。从此以后,宗法社会的“明人伦”教育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教育的圭臬。

荀子主张教育目的就是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圣人为目的,培养出能够担起统一国家、治理国家的贤才,继承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品德高尚、知识广博、适应现实、与时俱进,能进退自如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的人。这些人可以称为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培养大儒是荀子最理想的教育目标,成为大儒也是成为圣人的必备阶段。同时荀子还倡导培养德才俱佳、言行一致的各类人才,在他看来,德就是忠于君主、人格独立、公正廉明、明辨是非,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才就是熟练掌握各种礼法制度,并能自觉地将其运用在治国理政上,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荀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发展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并与现实政治进一步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发展有较深刻影响。

《学记》的思想与先秦儒家一样,认为教育可以实现政治目的,教育可实施社会管理,“化民成俗”,教育养成良好社会风俗习惯,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治理。因此应兴办学校,教化人民,让百姓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推动社会发展。其强调教育是个人发展的主要渠道,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教育必须使个人发展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以达到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教育促人成才、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培养,可以改变人的品性,养成良好个性品德,使人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三纲八目”的阶梯实现培养目的。教育为政治服务是《学记》最显明的特色,为后来中国教育的政治功能奠定了基础。(www.daowen.com)

综合儒家先贤孔子、孟子、荀子,直至《学记》对教育目的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而又创新的、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学派。从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来,首先让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有了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他们的共同点都认为教育是要为政治服务的,为了实现孔子提出的德政、孟子提出的仁政、荀子以儒法兼济治国的政治理想,必然需要教育为治国理政提供人才支持,为此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对具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方法。孔子的君子担当、孟子的明人伦教育、荀子的由士而圣以及《学记》的化民成俗,逐渐从着重道德人格培养向道德与实践人才并重培养拓展延伸,但其共性是都特别注重培养人才的道德品质。从这一时代开始,对人的培养教育就奠定了理论基础,几千年的发展,君子文化、明人伦、圣人、大儒的要求,以及他们所具备的家国情怀、平定天下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抱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这种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社会统一和发展的作用,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符号。

(二)当代教育要求

先秦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在封建大一统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甚至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现象。可是近代以来,由于儒家思想本身未能做到与时俱进,面对工业化社会来临,重视实用人才不够,没有做好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加上科举制度的固化,导致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活力。面对工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传播,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教育主张,按照“中体西用”的方针,着力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类专门人才。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主经培养新国民,民国建立初期,蔡元培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28年又确定了“三民主义”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多次修订了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总体来讲,一直以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指导方针,要求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强化职业教育,使教育事业沿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培养品德高尚、学有专长的各级各类人才为总目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照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目的与当代教育的要求,首先,对受教育者品德的要求始终是排首位的,如何做人是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不管是传统教育培养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具备治国理政的人才,还是近代以来更加倾向于培养具有各类专门知识的技术性人才,当代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对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当然根据时代的不同,对品德的内涵要求不完全一致,但传统文化所具备的精神内核却始终是中国人内在精神需求和教育追求。其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建设人才的目的也是一以贯之的。农业文化时代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传统教育基本上是精英的教育,所以传统教育更侧重于培养符合农业社会特征的高层次的治国理政人才,实现平定天下的抱负,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专业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尤其当代社会的教育是人民大众的教育,全体人民都享受受教育权、发展权,通过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社会劳动者和建设者。所以“经世致用”也就成为教育的必然要求。再次,教育是为当代政治服务这一点也是一以贯之的,在传统社会里,教育培养的治国理政人才主观上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客观上也是为广大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而在当代教育所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与当代政治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教育就要为这一奋斗目标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代对教育最直接的命题。最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从传统社会到当代要求的主流价值和客观要求,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教育最终必然会促进人民的觉醒,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