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岩画艺术史》白芨沟和归德沟的岩画分布

《西北岩画艺术史》白芨沟和归德沟的岩画分布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成、卫忠在其专著《贺兰山岩画》一书中将小西峰沟划归贺兰县。(四)白芨沟岩画位于石嘴山大武口区杏花村西北15公里处,也是贺兰山地区唯一的一处彩绘岩画。(五)归德沟岩画归德沟总面积为68.8平方公里,分布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内。

 《西北岩画艺术史》白芨沟和归德沟的岩画分布

贺兰山北段的岩画点,多分布在贺兰山从东至西的正义关沟里的绵延上百里的山崖、陡坡上,有1000余幅,大部分为动物、人形、狩猎、人面像、螺旋纹,还有祭祀图腾崇拜物及塔、文字等图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南向北主要有小西峰沟岩画、大西峰沟岩画、大水沟岩画、白芨沟岩画、归德沟岩画、韭菜沟岩画、黑石峁岩画、双疙瘩山岩画、高伏沟岩画、大树林沟岩画、小树林沟岩画、翻石沟岩画等多个岩画点。

(一)小西峰沟岩画

位于石嘴山平罗县崇岗乡暖泉村西5公里处,距大西峰沟南约0.5公里。西峰沟,又称“西伏沟”“西佛沟”,明代称“西番口”,皆为“番”字之转音。岩画主要分布在小西峰沟北崖沟口的巨石上,2015年经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调查,共发现13块岩画石,有羊、马、鹿、牛以及人面像等,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自然。许成、卫忠在其专著《贺兰山岩画》一书中将小西峰沟划归贺兰县。2014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大西峰沟岩画

位于石嘴山平罗县和银川市贺兰县的交界处,此段位于贺兰山的中部,山体高耸、危岩对峙、树木生长繁茂,入沟约10公里处,有西夏皇城的遗址。岩画分布于沟谷两岸的崖壁上,从沟口循沟而进约2公里范围内均有发现。主要有人形、射猎、马、虎、鹿、羊等内容,刻制手法较精细。其中,一幅画面中的虎(图4-47)长110厘米,高50厘米,体形硕大,制作的刻痕较深,在其身体前后部位都装饰有涡旋纹饰,利爪前倾,形貌逼真,显得健壮威武,视之有种唯我独尊的气势。

图4-47 石嘴山大西峰沟岩画——虎

图4-48 石嘴山大水沟岩画

(三)大水沟岩画

地处贺兰山东麓中部,距平罗县城西南46公里,隶属贺兰山森林保护区,这里有西夏行宫、西长城、上庙、昊王练兵场、点将台、兵营、石坟群等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山间长有许多榆树。大水沟岩画共有两幅,一幅刻制在沟口3公里处北岸的一块巨石上(图4-48),石面较为平整,高约3.5米,宽约2.3米,内容为人面像、鹿、战争等繁多的形象,采用了凿刻与磨刻混合的制作方法,主体部分有打破、叠压关系,一部分画面业已风化。另一幅岩画刻制在距离第一幅岩画不远处的一块小石壁上,为两只羊的形象,画面尺寸较小,长33厘米,宽20厘米,制作手法简单而粗疏。

(四)白芨沟岩画

位于石嘴山大武口区杏花村西北15公里处,也是贺兰山地区唯一的一处彩绘岩画。岩画集中涂绘在一个坐北朝南的天然洞窟中,在高8米、长10米的崖壁上,以赭色绘有20余个图案,有射猎、人骑以及羊、马等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岩画图案因颜料脱落已漫漶不清。其中一幅人骑形象呈动态剪影式,马的脖子较为修长,颈部似用一个圆圈表示缰绳,各部分的比例显得异常协调,马腿腾空扬起,呈奔跑状,表现了腿部关节,马尾弯曲向后飘,骑在马背上的人梳有发髻,腰间佩有武器,一手抓住缰绳,一手向后扬起马鞭。由于用红色颜料涂绘而成,更显得整个画面极为醒目,造型生动优美。朱存世研究员曾对其时代与族属进行了研究,认为“根据岩画中出现的马镫、骑者的鲜卑发式、马额部的鬃髻以及史书对贺兰山北段名称的记载,推测白芨沟岩棚彩色岩画为鲜卑族的岩画遗存,当与鲜卑乞伏部相关,时代在三世纪后段”[79]

(五)归德沟岩画

归德沟总面积为68.8平方公里,分布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内。这里的岩画分布并不集中,经2014年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调查,共发现45幅,内容以人面像、马、犬、羊等动物图形居多,分布在6个小的岩画点。从整体风格来看,无论是制作手法,还是构图布局方面均显得较为粗疏,有些甚至极为简陋和粗略,已经完全变得形式化。

1.头道坎岩画

位于大武口区潮湖村西北9公里,归德沟内4公里处,在高约30米的崖壁上发现5块岩石上有岩画,有虎、羊、狗和符号等形象。制作手法粗陋,各形象表现简单。

2.三叉山岩画

位于归德沟内10公里处,岩画分布在沟南坡一处长8米的崖壁上,共发现岩画石9块,以羊、人面像、人形和放牧场景等为主。

3.三棵松岩画

位于归德沟内11公里处,在沟的南面一处高30米的崖壁上发现4块刻有岩画的岩石。使用磨刻方法制作,有人面像、鹿、羊及马等形象,其中人面像较多,占了总数的大部分,刻制手法粗疏。

4.转弯口岩画

位于归德沟内12公里处,岩画分布在北坡一处高约4米、宽约7米的崖面上,共发现有6块岩画石。有马、人形、骆驼等形象。

5.小干沟岩画(www.daowen.com)

位于归德沟内14公里处。岩画分布在沟北坡一处高2米、宽7米的崖面上,共发现有2块岩画石,有羊、马、人形、人面像及飞禽等形象。

6.三岔口岩画

位于归德沟内15公里的沟西坡一处高6米、宽22米崖面上,发现有岩画石19块,有羊、符号、马及人面像等形象[80]。刻制手法粗疏。

(六)韭菜沟岩画

位于石嘴山大武口区潮湖村西北2公里处,北距归德沟1公里,沟内乱石遍布,地势险峻,坡陡沟深。2004年8月,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调查后,共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8块,图像分别有塔、羊、虎等,制作手法较为粗疏。其中,塔图形(图4-49)在韭菜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张亚莎教授认为“这些塔图形均能在西藏岩画中找到其渊源……它们显然是原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党项族不断东迁后的产物”[81]

图4-49 石嘴山韭菜沟岩画——塔

(七)黑石峁岩画

位于石嘴山市西北约8公里处,这里石黑如墨,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山体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崖边、沟底小草丛生,周围有稀疏的野酸枣树。黑石峁西为红疙瘩山,东侧沟口为平汝铁路支线,下距沟底300余米。1984年6月由石嘴山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共有岩画60余幅,可辨认的图像达170个。主要内容有羊、人形、放牧、群鹿、双人舞,以及狼、狗等形象。主要采用敲凿的方法制作,凿痕清晰,形象制作生动,个别则采用了划刻法。岩画主要分布在山梁靠近顶端的南北两坡及山顶之上。在山腰和沟底也有零星分布,不过画面都显得较小,方向也杂乱不一,很有可能是从山顶上滚落下来的。

(八)双疙瘩山岩画

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沟东侧,距市中心10多公里,其西南有一陵园,南边为大武口市区。双疙瘩山山势陡峭,植被稀少,四面环山,岩画就分布在山顶比较集中的5块岩石上,其中3块巨石的各个岩面均有分布。最早由当地学生来向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现,但是直到2005年11月由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进行专业调查后,才将这一消息公布于世。内容主要有羊、狼、人面像、马、人骑、独立人形、符号、植物图案,以及形象不确定的动物(包括未刻画完整和形象模糊的动物)等,制作手法较为繁复。其中植物图案(图4-50)是该地的主要特点,且数量较多,造型类似有一个主干,两侧分叉组成枝条,主干粗壮,枝叶茂盛,类似树木,也可能是麦穗。

图4-50 石嘴山双疙瘩山岩画——植物

(九)高伏沟岩画

位于大水沟岩画点以南3公里处,地处贺兰山东麓北段,行政区划属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镇。直到2006年才被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是贺兰山岩画中最晚发现的一个岩画点。2015年,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沟口外及沟内南北两侧均有发现,岩画数量较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特别是大量的同心圆、螺旋纹图案,是高伏沟岩画有别于贺兰山其他岩画点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在沟内还分布着多幅动物群、符号、人面像、狩猎、手印、人骑、人体等岩画,与同心圆、螺旋纹图案一起被刻制在山谷两侧的石壁上,造型手法显得较为繁复。在其沟口东南方向约2公里外的荒滩上,有西夏时期的一座墓地,是平罗县文物保护单位——涝湾墓地;在沟口南侧山头上,有黄土夯筑的烽火台一座。

(十)树林沟岩画

北起正义关沟,南至红果子长城,位于翻石沟南侧1.4公里处。沟口开阔,沟中散布着被山洪冲下的乱石。岩画凿刻在沟外乱石之上,分布较为凌乱,岩画之间并没有规律可循,以个体图像居多,组合图像则较少,画面方向各异。以动物图像为主,有羊、马、蛇等,也有人物和车轮等图像。采用敲凿法和划刻法制作,以敲凿法为主。刻有岩画的岩石散布于山坡上。令人遗憾的是这里的岩画很多已消失不见。据了解,近年来山下居民在山坡上采石用于建房以及人为盗取岩画,是致使其消失的主要原因。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亦被划定为“消失文物”。

(十一)麦汝井岩画

位于红果子村北16公里处,是贺兰山岩画最北端的一处。沟口两侧汉代遗址“老关疙瘩”附近散布有汉代砖瓦、陶片。麦汝井有明代永乐年间修建的一座古城,东西长24米,南北宽36米。在山前草原上,遍布由洪水从山内冲击而来的大小乱石,岩画便凿刻在这些乱石岗中的黑色石头上。分布散乱,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规律,岩画的面向也较凌乱。数量虽多,但因石面较小,所以画面也较小,一般为单体图案,组合图案相对较少。以动物图案居多,分别为马、羊、野牛牦牛、狗等,个别还有人物、植物、符号等,采用敲凿和划刻两种方法制作而成,刻制手法粗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