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阳历与阴历-大自然的语言-中国古代农历

阳历与阴历-大自然的语言-中国古代农历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历与阴历”这题目实在可说已是老生常谈。《书经·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是阴阳历并用。中国古历所谓农历,并非全用阳历,也并非全用阴历,是阴阳历并用的。中国古代农历把阴、阳二历调和得相当成功。这“格雷戈里历”,即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阳历。

阳历与阴历-大自然的语言-中国古代农历

“阳历与阴历”这题目实在可说已是老生常谈。我今天所以要提出这个题目来讲的原因,是因为一般人仍有许多错误的观念。第一,有的人以为阳历来自外国,这是不对的。我们从甲骨文上可以看出中国三千年前,有十三月的名称已经是阴、阳历并用。《书经·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是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希腊、罗马时代,也夹用阴阳两历,和中国原是一样。第二,有的人认为西洋古代历法较我国历法精密,这也不对。要晓得我们中国古代历法是相当进步的。《孟子·离娄》章说道:“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这就表示战国时代测定阳历年长短,已极有把握了。自汉武帝阳朔元年开始办太学,到前汉末年,太学生增加到三千人,他们学习科目,虽是注重读经,但是天算自古为六艺之一,太学里亦列科目。东汉的著名天算大家张衡和王充,统是太学学生。到唐朝,太学改称国子监,律算列为太学四门功课之一。所以中国古代历法之有相当进步,不是偶然的。

说明以上这两点,我们再说阳历和阴历的不同,所谓阴历是完全依据月亮的行动,阳历则完全依据太阳的周期。中国古历所谓农历,并非全用阳历,也并非全用阴历,是阴阳历并用的。

阳历和阴历为什么不能调和起来呢?根本是两个周期不能相合。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二九点五三〇五九天,就是二九天十二小时四十四分三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三六五点二四二二一六天,即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八分四六秒,两个周期的小数都很零碎,不能相互除尽,所以要把它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古代农历把阴、阳二历调和得相当成功。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只三百五十四天,要比阳历年少十一天有余,每隔三年若插入一个闰月,却尚多了几天。但若十九个阴历年加了七个闰月,和十九个阳历年几乎相等,所差不过两小时九分三十六秒。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知道十九年七闰的方法,要比希腊人梅冬发明这周期时间早上一百六七十年。

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历的特点。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地球绕日因为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才会有春夏秋冬四季。日子最长的那一天称为夏至,日子最短的那一天称为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各十二小时的两天称春分秋分。二至二分在春秋时,就已经知道了。其余二十个节气,到汉初才完备。西洋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并不像我们中国有立春、雨水、惊蛰等等。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为气,十二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应在月中,所以气又名中气。譬如立春为阴历正月之节,雨水乃正月之气。惊蛰为二月之节,春分为二月之气等等。二十四节气一个循环,即是从立春到立春,或是冬至到冬至,有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一节一气平均三十天有余。而阴历一个月只有二十九天。过了若干时必会有月份单有节而无气,或有气而无节。这有节无气的月份就叫作闰月。以上所讲是中国农历对于阴阳历的安排。中国农历的好处,是阴阳两历的周期统顾到了。维持了一个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点是年度长短不同。平年只三百五十四天,闰年多一个月就有三百八十四天,此于计算极不方便。

其次,我们要讲西洋的历法。西洋的历法,是从罗马传统下来的。在恺撒做皇帝以前的时代,即是前汉元帝以前的时期,罗马也是阴阳二历并用。一年三百五十四天,每隔二三年插入一个闰月。可是到恺撒的时候,罗马历法非常纷乱。恺撒听从了天文学家索雪琴的话,大事更张,拟定一年平均为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日。年十二个月,大小月相间。月大三十一天,月小三十天,唯二月只二十九天。每隔四年一闰,闰年二月份多一天为三十天。这历于西历纪元前四十五年开始应用,名为“恺撒历”。原先罗马历以现在的阳历三月为岁首,以现在之十二月为十月,十一月为九月,十月为八月,九月为七月,所以到如今西文的名称这四个月还是名实相矛盾的。现在的七月原名五月,恺撒把他换了自己名字称为July。恺撒死后,奥古斯都继位,又把现在八月原名六月的名称改为奥古斯都。而且原来八月本只三十天,把二月减少一天,把八月增加到三十一天,到如今阳历月份大小参差,名实不副,完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www.daowen.com)

这恺撒历在西洋通行到十六世纪,又发生了破绽。因为恺撒历每年三六五又四分之一天,与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周三六五点二四二二一六天,每年要差十一分,即每四百年要差三天。积至十六世纪时,已差十余天。那时罗马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听从天文家克劳维的建议,于西历一五八二年,修改恺撒历,每四年一闰。但每世纪之终,须以四百除尽者,始为闰年。如此则四百年中,可以减少三个闰年,正所以抵恺撒历的差误。这“格雷戈里历”,即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阳历。

格雷戈里历要比恺撒历精密,平均每年三六五点二四二五天,比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只多二十六秒,积到四千年才差一天。但恺撒历的周期三六五点二五天,和格雷戈里历周期三六五点二四二五天,在中国历法史上应用,统比西洋来得早。恺撒历之周期,即中国古代所谓“四分历”,系东汉和帝时蔡邕所创;在四分历以前,汉武帝时代“太初历”亦用此周期。太初历系汉武帝时邓平所创造,为公元前104年,比恺撒历之应用约早58年。两汉以后六朝祖冲之,唐的一行,元的郭守敬于历法均有贡献。郭守敬“授时历”所依据之阳历年为三六五点二四二五天,与格雷戈里历周期相同,时为公元一二八四年,比欧洲人用格雷戈里历早三百年。

最后我们要讲到现行阳历,即格雷戈里历的缺点和改良的方案。现行阳历的缺点,第一,是年月与星期不能配合,一年有五十二个星期多一天,闰年就多二天。这样很不方便,譬如去年的元旦是星期三,今年的元旦改成星期四,明年的元旦,又变为星期六。第二,是十二个月长短的不整齐,譬如一月有三十一天,二月只有二十八天。七月以前大小月相间,七八两月又连大两月。这样无规则很应该加以整理。第三,是月份和四季的不能配合。阳历元旦之所以成为岁首,是由于西历纪元前四十五年,恺撒改历时,冬至后第一个朔日,正落在那一天,便成了正月初一。这完全是偶然的事,毫无科学的根据。到如今气象学家把北半球温带上各地的三、四、五月作为春天,六、七、八月作为夏天,九、十、十一月作为秋天,十二月和翌年一、二月作为冬天。如此四季分成两截,要搭到两个年头很不方便。

改良的方案不外三种。第一种主张改为一年十三个月,一个月四星期,这样星期就能和年月配合了。每月的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二日一定是星期日,十三个月共计三百六十四天。平年尚多一日,闰年多两日。如此星期和月份配合得当了。但是“十三”的数不能用二或四来除尽,在温带里四季就不易分。而且有一二天的余数,是很不方便的。此法西洋教会反对最烈,因为多余一天算不到星期里去,把西洋有史以来星期日的连续性中断了。第二种办法是西历一八八七年亚美林提议的一种改良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前二月为小月,三十天。后一月为大月,三十一天。每季九十一天十三个星期,一年中三、六、九、十二月大,其余月小。年终平年仍多一天,闰年多两天,平年所多一天,称和平日,闰年所多一天称闰日,闰日放在除夕之后,和平日放在六七月之交。这办法已经有许多天文学家同意,而且提出过几次的国际会议,但是行起来还是有困难,它的困难仍在多余的和平日和闰日编不进星期里去。第三种改良历,个人认为最科学,是我国北宋沈括所提倡,而为最近英人萧纳伯所主张。萧氏主张把元旦放在十一月六日,即是中国立冬节,因为那个时候为北温带叶落秋高收获已毕的农民闲暇时期。从十一月六日起,一年分为四季,(1)冬(十一月六日至二月四日)。(2)春(二月五日至五月六日)。(3)夏(五月七日至八月五日)。(4)秋(八月六日至十一月四日)。每季皆九十一天,十三个礼拜。如此则春以春分为中心,夏以夏至为中心,秋以秋分为中心,冬以冬至为中心。平年多余一日,闰年多余二日,放在元旦之前,为休息日。此主张可说和九百多年前沈括《梦溪笔谈》里的主张不约而同。沈括在《梦溪补笔谈》卷二里说道:“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之日为仲春之一日……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云云。两人主张所差别的,萧纳伯要以立冬为元旦,沈括则以立春为元旦。这样的改良历可称为彻底的阳历,事事以太阳运行的周期为主,较之现行的阳历(以一月一日为岁首,尚是传统的朔日,与月亮有关者)更为合理。唯有一点,须说明者,即是地球绕太阳并非作正圆形,而是椭圆形,换言之,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有时远,有时近。地球一年中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轨道上这一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这一点,叫远日点。现时地球到近日点正值一月一日,当北半球的冬天。到远日点,值七月三日,当北半球的夏天。离太阳近的时候,地球走得快;离太阳远的时候,地球走得慢。因此冬夏两季的时间并不相等,冬季短而夏季长。从春分到秋分有一百八十五天,而从秋分到春分却只一百七十九天有余。所以如照沈括的办法,冬季半年六个月每月只二十九天或三十天,而夏季半年六个月每月统有三十一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