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形体语言的社会性:中国话剧发展中的形体表现训练

形体语言的社会性:中国话剧发展中的形体表现训练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体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表情、姿态等身体运动的方式,表露情感、传递内在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形体语言的社会性特征的具体内涵。在学习和研究形体语言的过程中,不懂得这个规律性特征,是难以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的。不了解这种形体语言的差异,会导致相互交流过程中对体态信息的误解,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在伪装的形体语言中,习惯性的手势是最难改变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形体语言的社会性:中国话剧发展中的形体表现训练

形体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表情、姿态等身体运动的方式,表露情感、传递内在信息的工具。表情,多指面部肌肉的表现性运动。姿势,则是由身体多个部位改变而综合形成的一种传递内心情感信息的形体态势。

人的表情、姿势有些是先天遗传所得。例如,人在紧张或快哭的时候,眨眼的动作会不由自主地增多;而当遇到特别欢喜的人或事物时,眼睛的瞳孔会自动扩大;人在激动或感到羞怯时会脸红;巨大的惊吓会使人的面色变得苍白,心跳加快,出冷汗等等,这些表露情感态度的形体表现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作为人与人相互交往和沟通的工具,形体语言更多的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到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一生,总会以各种方式接受教育和熏陶(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除了学习必要的生存技能之外,每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都会留下很深的烙印,再加上民族信仰、礼仪习俗的规范等,都在人们传情达意、待人接物、举手投足的表现方式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因而在运用形体语言传情达意的方式上,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就是形体语言的社会性特征的具体内涵。

在学习和研究形体语言的过程中,不懂得这个规律性特征,是难以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的。不了解这种形体语言的差异,会导致相互交流过程中对体态信息的误解,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就拿人与人之间的触摸和身体的接触这个举动来讲,一般情况下,这是人们表示亲近和关爱的信号。然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接触和触摸的准则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我国,同性之间的接触,被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具有中性色彩的行为。而异性之间的触摸,只有在恋人、夫妻和亲人之间才是正常的行为。但是,在西方国家,除了可以触摸儿童表示关爱之外,一般情况下,是忌讳同性之间的接触的,相反,异性之间的接触和触摸,特别是在年轻的异性之间是一种很平常的中性行为。因此,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人同性之间的接触和触摸是一种“同性恋”的行为;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国家男女之间的任意接触是一种轻浮、放荡的表现。由于社会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确实引出过一些麻烦。例如,改革开放后,我国赴美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在美国为了节省开支,也为了能相互关照,中国的留学生总是希望能有两个同性别的伙伴居住在一起。然而,当房东得知是同性别的两个人共同租住一间房屋时,常常会拒绝出租,因为他们不欢迎“同性恋”者。

类似的事例有很多。例如,在大多数国家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般情况下总盯住别人看是没有教养的无礼行为,也是对对方的冒犯。但是,当你和一位法国男士交谈时,他常常会直率地盯着看你。在法国,男士们甚至可以对走过身边的陌生女性从头到脚地细细观看,表达出“尽管我不认识你,但是我欣赏你,喜欢你”的信息。而法国的女士们,则把这种被男士盯着看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赞赏。

在世界上多数国家,人们都以点头表示同意、肯定,摇头表示否定。然而,在土耳其、希腊、印度等国家的一些地区却恰恰相反,他们用摇头表示赞同,点头表示否定。(www.daowen.com)

在我国,许多人见到可爱的孩子时,总会用手抚摸孩子的头,表示疼爱。但是,在东南亚的一些信仰佛教的国家,这个举动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他们认为随便抚摸孩子的头是不吉祥的。

用食指和拇指尖相触形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竖起,代表“OK”的手势。在英美等国家,是表示肯定、成功和赞许的信号。然而,在日本,这种手势代表的是钱,而在南美洲,这则是一个低级庸俗的信号。

就拿人们见面时相互致意、打招呼的方式来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现在世界广泛流行的握手礼,据语源学的观点,这是显示张开的手中没有武器,双方相互将张开的手掌握在一起,是坦诚、友好的表示。然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种致意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的。日本人见到尊贵的人,在握手的同时,必须端正工整地深鞠一躬。而新西兰的毛利族人,则是以握手加碰鼻的方式迎接尊贵的客人,碰鼻即用鼻子与对方的鼻子相互触碰,以表达对客人的热忱欢迎。欧洲人则多采用握手加拥抱、贴面来表达热情和欢迎。

在我国,自古惯用的是拱手作揖和磕头作为相互致意的方式。特别是当面对皇帝、首领和长辈时必须磕头,以这种尽量降低自己身体高度的方式来表示对对方至高无上的崇敬。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尤其是近百余年来与世界交往的增多,人们相见时的礼节也随之发生了演变。作揖、磕头发展成深深地鞠躬,到了现代又进一步演化成握手、点头示意。

凡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形体语言也会有着巨大的差异。就拿人们相见时相互致意的见面礼节来讲,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人,当两位男性好友相见时,双方都要用自己的手按住对方的肩膀,并用前额相互顶碰,以表示对对方的亲密和问候。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体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是难以历数的。在社会交往时,绝对不可低估它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曾有过这样的事例:在德国纳粹横行的年代,一些犹太人,为了逃避纳粹的残害,把自己装扮成非犹太人以图蒙混过去。然而,是他们的形体语言“出卖”了自己:犹太人说话时的手势较为活泛,动作更显眼。在伪装的形体语言中,习惯性的手势是最难改变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形体语言的社会性特征是社会历史形成的,这种差异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它是不同文化和习俗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