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话剧:形体表现训练与发展助力

中国话剧:形体表现训练与发展助力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话剧演员应具备多元化的形体表现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指话剧演员的形体表现要能适应多种类型的剧本以及不同导演的要求,这即是一种“多元化”的形体表现能力。形体能力是表演艺术的重要支柱,当今“多元化”的表演艺术走向要求演员必须具备形体的可塑性和多元化的形体技术能力。唯有这样,演员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轻松自然地塑造好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适应多元化的艺术需求。

中国话剧:形体表现训练与发展助力

话剧演员应具备多元化的形体表现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指话剧演员的形体表现要能适应多种类型的剧本以及不同导演的要求,这即是一种“多元化”的形体表现能力。话剧演员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塑造角色时迅速抓住角色的核心特点,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将人物特质鲜明地展现给观众。

形体能力在话剧表演艺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部形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传达人的精神生活的途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在表演中,行动永远是第一位的。”话剧表演的行动一定是心理和形体的统一,所谓“动于中,而形于外”。在表演艺术中,演员把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要求的感官、思维和肌体活动统称为动作。而这种动作就是表演者运用自己的机体和情感再现生活中人的行为,并以此来塑造角色。观众通过外部一系列行动,可以了解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传达的故事情感。可以说,话剧演员就是身体力行者。

表演艺术中的动作是心理、形体两个方面的结合,是内外部动作的统一。外部动作是激起演员真情实感和信念的有力手段。在学生刚刚学习表演时,老师首先会让他们动起来,要求他们不说话,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练习,学会观察生活。话剧演员要抓住典型动作,就要遵循演员行动的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些的关键不在于动作本身而是在于动作能否成为激发自身情感的踏板,实践证明一切外部动作都必须有内心体验作为依据。

话剧演员首先要在熟悉剧本、分析事件、规定情境及任务的基础上,从寻找人物外部动作入手,由外而内地激发内心的真情实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总结形体动作方法——“心理—形体动作方法”所说的那样,形体动作是由内而外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时哪怕是很平常、很细小的形体动作,都能让演员从中找到或激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和信念,从而帮助演员进入创作状态,使演员从角色形体动作的真实过渡到角色精神生活的真实,进而更好地把握和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

形体能力是表演艺术的重要支柱,当今“多元化”的表演艺术走向要求演员必须具备形体的可塑性和多元化的形体技术能力。唯有这样,演员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轻松自然地塑造好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适应多元化的艺术需求。(www.daowen.com)

从入学开始,形体教学就要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从改变学生原有的、不正确的体态开始,在训练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过程中解决他们的体态问题。同时,加强综合素质训练,使其身体各部位具备一定的能力。

(2)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形体动作技能、形体感知控制力、形体适应力、形体可塑性、形体表现力、形体记忆以及松弛等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些素质与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交织且互相渗透的。素质不能决定能力的发展,决定能力发展的是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教育与积累。只有当素质和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成为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