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变迁研究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变迁研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认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并没有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结束,“跨越式的方式追赶世界现代化浪潮”仍是国人的心理。作者在梳理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总结了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特点,即包含着思想文化观念的激烈交锋时无形中引发了一些负面现象,以及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产生变革的有限性。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变迁研究

其中最为典型的专著有刘志琴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1至3卷),以及焦润明等编著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1至3卷)。这两套书皆属于编年体学术著作。《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成书历时五年,试图扭转学界在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时过于注重对上层、精英、制度、意识形态的倾向,转而研究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百态、习俗风尚以及背后的价值理念的变迁,旨在通过发掘社会民众生活的历史样貌,启示人们,现代思想要启蒙有效,不仅需要先进启蒙者避免曲高和寡、真正深入社会民众以整体把握社会氛围从而调整推动社会民众观念的变化,还需要经济的发展。其中经济的发展才是召唤民众的坚实力量。换而言之,只有深刻、全面的社会现代化,实现社会转型,才是使得社会文化推陈出新的真正动力。本书以“鸦片战争—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三个时间段作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期。作者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而非五四运动的成立作为第三个时期的划分下限,是由于作者认为中共所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从结构上改变了近代中国文化的构成。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更进的过程中,文化也从传统单一的封建文化核心构成向封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旧民主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共存的局面。[8]《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1至3卷)分为1949—1966年、1966—1981年、1981—1999年三个历史时期。本书认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并没有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结束,“跨越式的方式追赶世界现代化浪潮”仍是国人的心理。[9]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后,还需要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还需要在经济、科技领域发展。本书通过梳理50年来的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总结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一是政治性,即执政党所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决定了其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二是人民性,即翻身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人的人民大众,参与到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民众意识得到空前提高;三是民族性,即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从而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得到重新整合,社会文化呈现出民族形式与优秀古今中外文化的结合;四是赶超性,即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工作热情、奉献精神,改革开放后国民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包括当代年轻人“高消费”“家庭现代化”浪潮以及崇洋媚外的行为、心理。

此外,梁景和等编著的《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嬗变研究(1919—1949)——以婚姻·家庭·妇女·性伦·娱乐为中心》一书,则根据社会文化的内容划分为婚姻卷、家庭卷、妇女卷、性伦卷、娱乐卷。在婚姻卷中,作者立足于中国1919—1949年30年现代婚姻文化形态的嬗变,分别对知识青年婚恋观嬗变、城乡婚姻变迁以及中共革命根据地婚姻改造进行描述;在家庭卷主要从家庭改革思潮、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革、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角度进行梳理;在妇女卷主要从妇女职业运动、妇女教育、妇女参政运动以及妇女禁缠足运动展开论述;性伦卷主要包括教育界关于性教育的讨论与实践、知识分子的性教育文化观;娱乐卷则分为城市娱乐、中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娱乐”以及无线广播影响下的民众娱乐。作者在梳理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总结了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特点,即包含着思想文化观念的激烈交锋时无形中引发了一些负面现象,以及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产生变革的有限性。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文化嬗变的文明启示在于实现“人人平等、个性解放以及追求生活幸福感”[10]。(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