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延安时期乡村社会教育发展研究

延安时期乡村社会教育发展研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开始,乡村社会发展教育的渠道是开办私塾。陕北米脂的马氏宗族在乡村内创办族学,以方便本宗族成员及其亲友子弟接受文化教育。其实乡村私塾启蒙阶段读物旨在传递儒家孝悌教育。因此在“孝”教育的影响下,乡村社会也会不断塑造出孝子的典型。盐池各乡村则建有几所初级小学或者私塾,但其基本上都是为地富子弟开设,普通村民没有受教育的资格,且几乎没有女学生。

延安时期乡村社会教育发展研究

清代开始,乡村社会发展教育的渠道是开办私塾。私塾主要分为家塾、族塾、馆塾。但由于西北地区的经济落后,很多贫苦家庭供不起孩子读书。鉴于此,清政府要求每乡设一社学,另须配备资历丰厚的社师。这样就使得贫寒子弟有机会受到儒家礼教启蒙。儒家伦理与乡里道德都注重孝悌节义等原则,因此乡村社会基本秉承忠孝文化,孝子典型成为后人楷模在民间时代流传。大的宗族都很注重子弟的科举读书,横山地区李氏宗族“自举人而下登科拔萃者,难偻指数”[58]。但凡有经济条件的宗族一般皆会设立私塾。乡村宗族私塾多是开设在祠堂或者宗族庙宇。陕北米脂的马氏宗族在乡村内创办族学,以方便本宗族成员及其亲友子弟接受文化教育。乡村私塾教育包括启蒙与开讲两个阶段。其中启蒙期的基本读物为《百家姓》《弟子规》以及《三字经》等。至于开讲期,私塾则会设置专门的讲堂教授四书五经,但能够进入开讲期的只有少数财智富裕的农家子弟。其实乡村私塾启蒙阶段读物旨在传递儒家孝悌教育。不论是《三字经》中的“孝于亲,所当执”还是《千字文》中的“孝当竭力,忠则尽命”,都传递着儒家忠孝伦理,这对于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乡村社会而言,具有天然亲和力。因此在“孝”教育的影响下,乡村社会也会不断塑造出孝子的典型。洛川的南、北两坑村,是民间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儿的地方。传说当时遇灾荒之年,孝子郭巨为让母亲活命节衣缩食,万不得已之时在村口挖出两坑打算活埋两个儿子,结果土地爷为其孝行感动,在两坑中放入金银,最终郭巨抱子回家。[59]

民国初年,盐池惠安堡士绅张复元、刘炳等创立一所高级小学。民国七年,盐池县士绅聂本善创建高级小学,经费出自商业利润。1936年之前,该校已经有八届毕业生。盐池各乡村则建有几所初级小学或者私塾,但其基本上都是为地富子弟开设,普通村民没有受教育的资格,且几乎没有女学生。直到1936年,盐池学生虽然有所增加,但总数也不过200 余人。[60]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初期,盐池乡村农民能够识一百个字的仅有两人。整个边区平均下来的识字人数占全边区总人数的百分之一。[61]

【注释】

[1]《陕西省神木乡土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印行,第14页。

[2]〔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3]民国时期《米脂县志》,卷四。

[4]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 期。

[5]《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中华书局,1974年。

[6]乾隆年间《环县志·古迹》,乾隆十九年抄本影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卷四十五。

[7]刘东生、丁梦麟:《黄土高原 农业起源 水土保持》,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8]《米脂县志》编纂委员会:《米脂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9]柴树藩:《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10]《吴堡县志》编纂委员会:《吴堡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九编:人民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12]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九编:人民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13]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九编:人民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14]〔元〕王祯:《农书》卷三《锄治篇第七》。

[15]《洛川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16]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27页。

[17]《淮南子·说山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18]《隋书》卷二十九·志二十四《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19]《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天宝十二载五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20]《盐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池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21]光绪年间《绥德直隶州志》,卷四。

[22]民国时期《洛川县志·工商志》。

[2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24]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6页。

[25]乾隆年间《合水县志》上卷《里甲》。

[26]张寄仙:《陕西省保甲史》,西安:长安保甲研究社1936年版,第86页。

[27]张寄仙:《陕西省保甲史》,西安:长安保甲研究社1936年版,第113页。

[28]张寄仙:《陕西省保甲史》,西安:长安保甲研究社1936年版,第113页。

[29]张寄仙:《陕西省保甲史》,西安:长安保甲研究社1936年版,第220页。

[30]秦燕:《陕北黄土高原的村庄与社会变迁(1368—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页。(www.daowen.com)

[31]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页。

[32]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页。

[33]民国时期《米脂县志》卷六《人物志》。

[34]张寄仙:《陕西省保甲史》,西安:长安保甲研究社1936年版,第220页。

[35]民国时期《米脂县志》卷九《艺文志》。

[36]民国时期《宜川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

[37]民国时期《米脂县志·辑余》。

[38]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39]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40]秦燕:《陕北黄土高原的村庄与社会变迁(1368—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4页。

[41]孙昉:《西北哥老会辛亥革命》,北京: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42]欧阳恩良、潮龙起:《中国秘密社会》(第四卷 清代社会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4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委会、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44]李庆东:《烟毒祸陕述评》,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45]〔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页。

[46]袁文伟:《反叛与复仇——民国时期的西北土匪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47]齐社祥编著:《庆阳特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

[48]齐社祥编著:《庆阳特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

[49]乾隆年间《合水县志》。

[50]乾隆年间《合水县志》。

[51]齐社祥编著:《庆阳特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

[52]吕静:《陕北文化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5页。

[53]齐社祥编著:《庆阳特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

[54]齐社祥编著:《庆阳特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

[55]乾隆年间《合水县志》。

[56]光绪年间《绥德州志》卷四《风俗志》。

[57]民国时期《米脂县志》卷四《风俗志》。

[58]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59]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60]《盐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池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6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