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内涵与标准-管理心理学

心理健康内涵与标准-管理心理学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成立的宪章中,对人的健康做了这样的描述: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缺失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在对健康的描述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心理健康的综合标准包括五个方面: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适应良好。具体到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活动与社会要求处于良好、和谐状态,能保持心理活动的平衡与稳定。

心理健康内涵与标准-管理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成立的宪章中,对人的健康做了这样的描述: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缺失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现代有关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在对健康的描述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由此可见,健康不仅指没有躯体疾病或不正常症状,而且指个体在生物层面、心理层面及社会层面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综合标准包括五个方面: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适应良好。

(1)认知正常是指对外界与自我认识正常。如果有认知变态、幻觉、妄想等心理就不健康。

(2)情感协调是指情绪稳定,只有轻度焦虑、有幸福感的人会体验到自身的心理健康。

(3)意志健全是指要有耐压力与耐挫折的能力与毅力。意志健全的人还表现在有较强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与主动性。

(4)个性完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现为要有责任感、活动性、外向性与独立性。

(5)适应良好是指对社会、人际环境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具体到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www.daowen.com)

(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情感、优缺点有客观的评价。

(2)要自尊、自制。自己要有行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能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有自己的行为标准,能抗拒干扰与诱惑。

(3)善于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良好,较少人际冲突。

(4)情绪正常。心情愉快乐观,心怀坦荡,心胸开阔。个体活动与社会要求处于良好、和谐状态,能保持心理活动的平衡与稳定。

(5)行为适度。行为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受意识的支配。行为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

(6)乐于工作。对于工作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愿意参加工作,并从工作中取得满足感、成就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