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内部动力

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内部动力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内部影响因素源自档案机构内部,是直接促进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主要因素,包括档案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推动、档案馆功能的转变等。我国的公共档案馆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相继建立。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内部动力

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内部影响因素源自档案机构内部,是直接促进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主要因素,包括档案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推动、档案馆功能的转变等。

(1)档案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

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承载体,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记录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性等特点[6]。档案资源是人类活动积累下来的重要财富,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直观地反映了历史的进程,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有巨大的参考使用价值。而档案的价值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将收藏在档案馆(室)的各种档案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后加以公布,才能为广大公众所接触、所使用,也只有被广大公众所需要,才能实现档案的价值。

而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档案馆存在的必要性也需要通过档案被利用来加以肯定。从档案在现行机关形成到进入档案馆,中间各个环节都需要档案机构与人员进行指导、监督。进入档案馆后,档案人员又需要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等。所有这些工作的目的都归结于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档案资源与服务,使档案的价值得到实现,同时也促进档案工作人员个人价值的实现。

档案只有真正被公众所利用,才能实现其功能发挥的最大化。档案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没有排他性,使用也不会对其资源带来损耗,因此只有每份档案尽可能多地被利用,其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过去,档案机构作为政府行政的附属机构,主要为政府机关服务,档案多保管在档案馆(室)的高阁之中,难为普通公众所利用,档案价值的实现有限。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社会各界思想开始解放,尤其是学术界引发了各种学术研究热潮,对档案的需求日益显现,也是在这个时候,档案才真正开始对公众开放。但那时档案开放数量有限,国家对档案保密要求较高,能为公众利用的档案仍然有限。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档案保密与开放关系的妥善处理,开放的档案资源越来越丰富,我们需要对这些档案资源进行系统的加工与整理,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利用平台,使其能方便地为公众所获得与使用,才能实现档案的价值。

(2)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推动

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定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7]

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档案机构设置和档案行政关系的集合体,是档案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是关乎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先后进行了多次调整,改变了以前分散管理的状态,确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原则和“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档案资源结构也得以丰富,由单一型向资源整合转变。(www.daowen.com)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档案服务机制、服务对象、服务内涵及服务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档案由于本身保密性、公共性等问题不可能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但市场经济中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理想却值得借鉴。此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也提上了日程。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改革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改变以往的政府服务导向,以公众需求为目标,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确定了未来档案工作的重点。

(3)档案馆功能的转变

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地方,也是提供档案资源与服务的主体。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即公共档案馆,是由国家或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保存公共档案资源为公众服务的主体。

我国的公共档案馆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相继建立。我国的综合档案馆经历了封闭性阶段和半开放性阶段,在此期间,其公共服务性不强,主要满足党政机关工作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公众成为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目标导向。公共档案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也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改革创新,使其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的附属机构,更应该是面向社会、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事业组织。档案馆功能的转变迫在眉睫,也是大势所趋。

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之后,公共档案馆在我国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档案馆开始逐渐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随后,深圳上海、山东、浙江、陕西、辽宁等省市的档案馆先后响应国务院指示,重视加强公共档案馆建设,揭开了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新的篇章。

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在向公共档案馆转型的过程中,重点要突出服务性、公共性和开放性以及社会参与程度,包括参与的高度、频度和力度。社会参与是人民群众的权利,只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公共档案馆才能不断发展进步。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就是要以公众为导向。积极呼吁公众参与、监督的资源与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虽然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馆藏资源单一、文件公开时间滞后、公开数量有限、配套设施不全、服务模式有限等,但是以公众为导向进行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已成为档案馆发展的方向。作为档案工作的主力军,档案馆功能的转变,对建设面向公众的档案资源与服务体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