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夜归鹿门歌》: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夜归鹿门歌》: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夜归鹿门歌〔唐〕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他的代表作《夜归鹿门歌》就是这样一首寄至味于淡泊,寓深情于平实的典范之作。标题“夜归鹿门歌”,字字精准,富含深意。从标题来看,全诗应该是抒发隐逸之情和弃世之乐。

《夜归鹿门歌》: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www.daowen.com)

孟浩然的诗,语言平易朴实,冲淡平和,但是诗意隽永深长,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代表作《夜归鹿门歌》就是这样一首寄至味于淡泊,寓深情于平实的典范之作。

标题“夜归鹿门歌”,字字精准,富含深意。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山以人名,人与山荣,鹿门山就成了隐逸之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去住住,标榜自己脱离尘俗、归隐山林的人生旨趣。题中几个字很有意思。“夜”点明时间,黄昏降临,夜幕笼罩,万物归宁,人亦安歇,暗示诗人弃绝喧嚣,远离纷争,回归自我,回归宁静的意味。和“归”字结合来看,分明又揭示了诗人沉静心性,安顿灵魂,归隐山林,找到家园的终极追求。“鹿门”当然不是一般的山水名胜、古迹风光,它沟通历史,连接现实,凸显诗人与先贤同行,与世俗相悖的人生情怀。“歌”是一种诗歌体裁,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揭示了一种感情,表明诗人对这种优游山林,独来独往,不问世事,不关名利的生活格外青睐,并为之欢呼,为之陶醉,从而歌之咏之,诉诸笔墨。从标题来看,全诗应该是抒发隐逸之情和弃世之乐。其中有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品味。

一是描写的双重视角。诗歌前四句中的第二、三两句,描绘芸芸众生的世俗生活,是诗人乘舟回归途中的耳闻目睹。黄昏时分,诗人望见渡口人们争先恐后抢渡回家的情景,还有他们三三两两,呼朋引伴,沿着沙岸,涌向江村的情景。诗人是远观近察,侧身而过,对人们的日暮行踪活动有真真切切的体会和了解。这是远视或俯视的描写角度:隔江相望,隐隐约约,行人小如蝼蚁,诗人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至模糊不清,完全不见;或是诗人弃舟登岸,沿路上行,回首俯视,发现先前近在身旁、喧闹嘈杂的人群变得非常淡漠、渺小。不管是远视还是俯视,对象的变化固然是由于主客双方空间距离、位置变化所致,但是,实际上也反映出诗人居高临下,鄙薄世俗,不屑为伍,刻意远离的心理诉求。诗歌五、六两句描写诗人登山赏景,信步流连的情景,应该是仰视的角度。诗人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朗月当空,山树朦胧,鹿门山美不胜收,令人陶醉。不知不觉,诗人就来了归宿地,猛然想起原来大隐士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朦胧静穆、空明生辉的鹿门山风光,诗人仰视,好像仰视一轮心中的明月,奉上自己的虔诚膜拜和深沉赞歌;相隔久远、行迹模糊的先贤庞公,诗人也是仰视,好像仰视一位长久心仪、望而不见的偶像,真诚地呈献自己的敬意和礼赞。活在历史深处的庞公,好像回到了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站在诗人的身边,与诗人一道赏景谈心。你看,仰视鹿门山月,仰视先贤庞公,献上诗人的尊敬和喜爱,分明传达出诗人追随古人,隐遁山林,沉迷风月,遨游自然的别样情趣。对世俗众生,万态百象,诗人是远视,渐行渐远,不与为伍;是俯视,居高临下,不以为然。对于世外净地,无边风月,诗人是仰视,高山仰止,心向神往。两种视角,两种心态,一种追求。

二是行动的双向背反。这实际上与双重视角的描写密切相关。芸芸众生,争先恐后,抢渡回家,这代表一种世俗的生活,世俗的追求。“喧”字点出了那种喧嚣嘈杂,乱耳烦心的情景。“争”字描写尘俗相争,互不相让的场面。“争”和“喧”让人联想到尘世中的争名夺利,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折射出诗人心烦意乱、不屑为之的心态,当然亦可看出诗人追求耳根清净,幽人自乐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人生方向,另一种人生方向是诗人的走向,诗人是从人们身边擦身而过,远离他们,以至攀登鹿门,避世隐居,这种方向与世俗大众刚好相反,诗人厌恶那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生活,痛恨官场上不择手段、尔虞我诈的算计,相反,对于无边风月、自然美景是情有独钟,流连忘返,对于先贤庞公幽人来往是心向往之,无限钦敬,诗人希望过一种清静洒脱、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人希望有一方天地,任性情挥洒,任心灵遨游,心性不受到尘俗污染,思想不受到官场骚扰;与青松为伴,洁身自好,保持孤高傲世的人格操守,与天地往来,魂归自然,恪守朴素本真的人生本色。两种人生,两种去向,构成奇妙的“二律背反”,增强了诗作的思想张力

三是地点的虚实相衬。全诗涉及的主要地点有“山寺”“渔梁”“江村”“鹿门”四个,还有交代行踪的更小地名“渡头”“沙岸”“庞公栖隐处”“松径”,这些地名,虚实结合,古今融通,“渔梁渡头”“沙岸江村”写世俗,写现实,是实写,与历史无关,如实展示众生的去向和世俗的庸常趣味。“山寺”是方外之地,清静幽僻,与世俗的喧闹形成对比,当然,“山寺鸣钟”,不只是报时,更带有一种佛音袅袅,涤荡人心的禅意。“松径”是松林小径,石块砌成,人迹罕至,远离红尘,强调松树,自然又象征孤傲挺拔、不拘流俗的崇高人格,让人肃然起敬。“鹿门”和“庞公栖隐处”,不用说是礼赞先贤,又寄寓心志,诗人在尘世中找不到知音,只能与先贤为伴,诗人在尘世中摸爬滚打,疲惫不堪,只能在隐居中放松自己。这两个地名把思古之幽情与归隐之心声融合在一起,意味深长,引人遐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