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离骚》屈原: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离骚》屈原: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从这几句可以看出,朝中小人嫉贤妒能,造谣诽谤,投机取巧,违背法度,改变主张,追求邪恶,苟合取容,阿谀奉承,毫无原则,此种行为与屈原的品性水火不容,格格不入。“蛾眉”本指弯曲秀美的眉毛,代指清秀美丽的女子,象征品行美好、品德高尚的君子,诗中指屈原自己。从屈原自身来说,他不愿意与世俗、与小人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屈原列举生活中的两种现象,比喻自己与小人水火不容,格格不入。

《离骚》屈原: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离 骚

战国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hào)修姱(kuā)以img(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img(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tún)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g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jí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本文侧重抒发诗人被小人排斥,君王疏远,离开官场,走向民间的内心郁闷、苦痛。叙事色彩淡薄,情节性不强,更多是诗人的见闻感触,情思意韵,而且这些内心情绪的抒写并无明显的内在逻辑联系,或者说,抒情语句跳跃性比较大,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笔者最近研读《离骚》,改换逐句讲解,梳理内容,体会情感的方法,试图从文段总体或局部着眼,提炼出能够归纳文段内容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作为抓手,多向思维,深入探讨,能够切实有效地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的思想主旨。

在研读文本之前需要做三件事,一是标注文章的生字、通假字读音,全部批注在字里行间;二是轻声诵读文本,读通字句,读通文意,读出体会,要注意重音、停顿、节奏、情感、关键词;三是参照课文注解,翻译全文。做这三件事情,主要是熟悉文本内容,读通读顺文本,对文本的整体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与了解。不妨思考,读了全文,你认为诗歌之中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屈原的感情,为什么?诗歌当中出现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比如“哀”“悔”“屈心抑志”“清白”“好修”“忳”“郁邑”“侘傺”“穷困”,等等,我们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和情感。显然,以上词语大多数只是表达诗人在某一个特定情境之下的情感,并不能概括两节文本所有内容及主要情感。相对而言,“郁邑”可能比较能够概括诗人遭受贬谪,离开官场,仕途失意的苦闷与煎熬。和“郁邑”相比,诗歌标题“离骚”更能准确概括诗人的主要感情。“离”即离开的意思,指屈原离开朝廷,离开官场,离开君王,去往民间,仕途失意,人生坎坷,满怀忧愁。“骚”是忧闷、愁苦的意思。“离骚”就是遭遇挫折,离开京都,人生失意的苦闷与痛楚。这个意思比较吻合诗歌两节的主要内容。其他词语只是局部概括诗人的感情。“哀”的内容是“民生之多艰”,可作两解,一是民生艰难,二是人生艰难。只是对于人生或民生的哀叹与担心,不足以体现诗人仕途失意的苦痛忧愁。“悔”的内容是“相道之不察”,后悔当初选择道路的时候没有辨别清楚,走错了道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个“悔”字也只是表达一时的后悔、沮丧之情。“穷困”暗示自己陷入困境,走投无路,人生绝望,是一时愤慨之情。“好修”和“清白”均是表达在政治黑暗、小人当道、君王昏聩的环境之中,诗人的坚守与追求,但也不足以概括仕途失意的困苦。几个词语之中,只有“郁邑”相对可以概括诗人的主要感情。

探讨问题,理解文本。第一个问题是,屈原为什么离开官场?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理由。大约有三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君王、小人、屈原自己。从君王的角度看,“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埋怨君王昏庸荒唐,有眼无珠,不识忠心。“民心”是人心的意思,指屈原自己竭尽忠智、报效国家的忠心耿耿。不妨找出全诗中的“民”,并分别理解它们的含义。开头“民生”可以两解,百姓生活艰难,或者人生艰难(暗指屈原自己人生艰难)。结尾“民生各有所乐兮”,其中“民生”只能理解为“人生”。还要注意“灵修”一词,原来指神仙,不同凡俗,聪明智慧。此处用来比喻楚王,暗含屈原对于君王的肯定与认可。言外之意,含有谅解,可能君王是因为小人谄媚诽谤才疏远屈原的,不是君王本意。屈原忠心朝廷,敬重君王,不会对君王稍有怠慢与轻侮。从小人的角度看,文中描写小人的品行的句子主要是这么几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从这几句可以看出,朝中小人嫉贤妒能,造谣诽谤,投机取巧,违背法度,改变主张,追求邪恶,苟合取容,阿谀奉承,毫无原则,此种行为与屈原的品性水火不容,格格不入。所以,屈原生活在遍地小人、满朝黑暗的环境中,很难生存下去,更不可能驰骋才能,大展宏图,有所作为。注意几个词语“众女”“蛾眉”“规矩”“绳墨”“周容”的含义。“众女”指普通女子,象征多嘴多舌、庸庸碌碌的小人。“蛾眉”本指弯曲秀美的眉毛,代指清秀美丽的女子,象征品行美好、品德高尚的君子,诗中指屈原自己。屈原的诗歌开创了一个传统,用“美女”代指品性美好的君子,或者光明、美好的理想。后世文人吟诗作文,也常常沿袭这个传统,比如李白的“美人如花隔云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等等,这些句子中“美人”都不是实指生活中的某位女子,而是象征着作者心中的美好理想。从屈原自身来说,他不愿意与世俗、与小人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面对朝中小人的丑行恶德,屈原公开宣言,我宁可突然死去,浮尸千里,也决不苟且逢迎,惺惺作态。鸷鸟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凡鸟飞止蓬蒿,鼠目寸光,两者不能同群共存,自古皆然;方凿规则有序,有棱有角,圆孔圆满完整,无棱无角,两者不能衔接,理所当然。屈原列举生活中的两种现象,比喻自己与小人水火不容,格格不入。(www.daowen.com)

探讨第二个问题,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问题可以从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两个角度去分析、理解。先从外在形象的角度来思考:诗人怎样描写自己的着装与活动,文中有相关的诗句。外貌描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行动(活动)描写:“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从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可以看出,屈原对于美丽的追求,决不放弃。外貌描写所涉及的香花美草和诗人活动所涉及的佳木奇树,这些都是高洁、鲜美、芬芳的事物,屈原所爱就是这些美好的东西。这实际上象征着屈原对美好品行、修养的追求与珍视。屈原选用精美高洁的花草来编织自己的衣裳,选用芬芳美好的事物来做配饰,平日里的活动也多与此类花草佳木相关联,实际上这就烘托出诗人对于美好形象、美好品德、美好情操的看重与追求。

注意一个句子“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岌岌”和“陆离”均是定语,后置了。峨冠博带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足够端庄儒雅,足够风流潇洒,令人敬仰有加,膜拜有加,可是诗人还要加高、加长?为何?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可能小人看不惯,纷纷议论、诽谤,屈原不逢迎小人,不改变自己,甚至更加坚信自己,针锋相对,蔑视小人,无悔自己的选择与追求。所以,你议论我,你看不惯我,你对我的追求报以恶意,我偏偏要和你对着干,加高我的帽子,加长我的佩带,追求我认为正确的美好的东西,完全不予理会你们的眼光与口舌。两个细节“蕙红img”“揽茝”,采用蕙草编织佩带,采摘兰草来赏玩,这一行为涉及洁净美好的花草,象征屈原恪守本心,追求美好品德,当然不为小人所容,甚至成为被小人排斥,被贬谪的“罪名”。不能实境理解屈原为何要去采摘这些花草,为何要去编织并穿上这样的服装,只能从象征的角度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同样,还有两个细节“兰皋”“椒丘”均是屈原策马前行经过的地方,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都生长着洁净美好、散发清香的植物,给人感觉,屈原哪怕就是驱马行走,也只走那些花开草青、芬芳四溢的地方,绝不走那些恶臭难闻、污秽满目的地方,颇有庄子寓言所说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味道,又令人想起范晔后汉书·乐羊妻子》里面的名言“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甚至还会令人想起“良禽择佳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仕”的名言。屈原如此行为当然不能按照字面理解,此为艺术虚构,象征诗人行为举止,高洁不俗,高雅不群,决不与朝中群小同调合声。

句中“复修初服”也有特殊的含义。字面意思是我远离官场,回归家园,过上隐居生活,打理、修饰我的着装,恢复我原来的素朴与清新。其实暗含以前奔走仕途,蒙尘受污之意,相比而言,如今回到家园,自然需要回归自我,恪守本真,洁身自好,完善品德。“复修吾初服”也是象征远胜写实,比喻自己出仕之前的志向与品德,不可以实境理解。

气质描写:“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芬芳香气与恶臭气味混杂,但是却能不受熏染,保持纯洁,我的品质不受世俗风气影响,依然能够保持清洁。身上佩带五彩缤纷的配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诗人这样描写,其实是在暗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改自己高洁芬芳,这是一种修炼于内、散发于外的气质美。好比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再从内在形象的角度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品格。关键是理解文中相应的诗句,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想想这些句子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志追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二,至死不变)。

综上所述,屈原是一个什么人呢?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