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品读《声声慢》: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品读《声声慢》: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品读《声声慢》意象,主要思考:这首词作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间接抒情,也就是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其中少不了大量意象的运用,文中运用哪些意象?

品读《声声慢》: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

词诗抒情大多借助意象,品读意象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理解,很多意象在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中的固定意义,柳关离别,雁涉相思,松之高洁,竹之脱俗,牡丹之富贵,菊花之淡雅,等等;二是联系全句或上下文来理解意象,而不是孤立地分析,也不是机械地拿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中意象的固定意义来简单比附,一一对应。品读《声声慢》意象,主要思考:这首词作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间接抒情,也就是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其中少不了大量意象的运用,文中运用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有怎样丰富的内涵?主要意象有:淡酒,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关于“淡酒”的品味分两步走,先回忆一下经典诗词描写酒的句子有哪些,抒发怎样的感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借酒浇愁,内心苦闷。然后品味词人怎样写酒,“三杯两盏”说明什么?“淡酒”可否改为“烈酒”或“浊酒”?“不敌晚风”又说明喝酒意欲何为?“三杯两盏”说明是小饮几杯,暖身驱寒,安慰心灵,个人孤独,苦闷至极,不是朋友开怀畅饮,不是大喜过望,一醉方休,不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淡酒”味不浓,劲不足,在这个秋天的早晨,既可暖身又不伤身体,适合女词人柔婉、哀怨的性情。烈酒,则劲爆刺激,嗜酒如命者好之,非清照能喝。浊酒,强调的是酒的品质差,档次低,喝浊酒,反映出一个人生活艰苦清贫,落魄潦倒,晚年杜甫登高》诗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范仲淹词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寒碜,简陋,又带有几分悲凉寂寥的况味。“不敌风急”说明两点,一是词人喝酒的目的是排遣忧愁,温暖身心,但是,愁太深,怨太烈,酒力热量不敌寒风秋意;二是秋风寒凉猛烈,针砭肌骨,凄神寒骨,风冷心更凉。

关于大雁,明确两点,一是大雁自由迁徙,南来北往,无拘无束,有家可回,反衬词人漂泊江南,无依无靠,无家可归。写足了词人的落寞、孤寂、漂泊不定的悲惨处境。二是大雁成群,或人字前行,或一字排开,有形有样,有朋有伴,反衬诗人的孤独,冷寂。三是古有鸿雁传书之说(详见班固苏武传》),李清照亦有词《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前,丈夫在世,两地相思,还可以盼到锦书到来,暂时安慰一下相思愁苦;如今,丈夫去世,阴阳两隔,杳无音信,生死茫茫,断无锦书,雁过也,怎不令人伤心?

关于“黄花”,亦即菊花,可从两个方面品味,一是词中如何写黄花,满地堆积,憔悴不堪,惨不忍睹,碎不堪拾,可见词人的惜花伤花叹花之情;深一层思考,这菊花凋谢又分明隐喻词人历经岁月沧桑,容颜憔悴,青春不再,平添了身世愁苦之恨,韶华流逝之愁。还有一种理解认为“堆积”写黄花,花团锦簇,灿烂绽放,熠熠生辉;“憔悴损”写人,形容枯槁,肌肤消瘦,愁苦度日,忧患伤人。面对花开美景,词人无人共赏,无语伤悲,哪还有心情观赏采摘呢?这个重阳节,留给诗人的真是孤独苦恨。二是联系一些古诗词来品味,温习成语“明日黄花”,体会唐朝黄巢的《菊花》和《题菊花》,是马上英雄的高歌,是建功立业的写照,是打天下、一统江山的豪情,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震慑人心,自然不同于李清照笔下的萧条惨淡,楚楚可怜。陶渊明是写菊的鼻祖大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田园将芜胡不归”,淡泊宁静,闲适自由,几多逍遥,几多快乐,全没有李清照的凄惨忧戚。(www.daowen.com)

关于“梧桐”,古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之说,秋天一到,万物萧条,梧桐落叶,在瑟瑟秋风中,一片一片离开枝头,飘落大地,因此,梧桐代表了一种离别,一种凋零,一种生命的沉沦陨灭,一种岁月时光的无情流逝。唐代词人温庭筠词《更漏子》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雨打梧桐,风吹叶落,寂静幽深,空旷冷清,离人之愁无以复加。

关于“细雨”,黄昏细雨,深秋细雨,滴滴答答,冷冷清清,不像滴在地上、叶上,倒更像滴在词人心中,更像词人的眼泪,从黄昏滴到天明。现代著名音乐诗人戴望舒写《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蒙蒙细雨是丁香姑娘的忧郁、苦闷伤感、哀怨的情感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