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解研究报告

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解研究报告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屡屡失败、正统马克思主义日渐僵化的情势下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新解。与其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线性发展的阶段性样态,毋宁将其视为横纵相连的历史坐标,在“前进—回溯”[1]的态势中推进人类认识世界、解放世界的螺旋式上升进程。

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解研究报告

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屡屡失败、正统马克思主义日渐僵化的情势下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新解。他们在承认马克思客观性叙述(历史必然性)的同时,通过向哲学的“复归”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改造,以此凸显主体性,在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的呼吁下形成极具特色的总体性辩证法。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直至当下左翼,依然保留了其致力于融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西方哲学理论特质的研究取向。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作为潜移默化的理论前设影响着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与研究内涵,其所提出的“如何铺设一条适应西方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解放路径”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在当下,既可以辩证视野对早期西方马克思理论为镜对当下“民主”“正义”“物化”等问题进行思考,在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轨中实现围绕人生存与发展的否定—超越—发展的辩证之路;又可在经典理论的抓取中明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路径与时代转向,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真实面貌不断解蔽全球化视域下人类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与张秀琴分别以“正义”“物化”为切入对伍德与卢卡奇的理论进行再阐述,一方面复原理论诞生的历史语境,以研究对象为核心搭建理论研究的横纵坐标,澄明不同概念群间的横纵关系,从而以全息模式恢复研究体系的真实面貌、准确把抓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传播史中的实际地位;另一方面审慎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程度的背离,重申历史唯物主义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中的本质性与基础性地位。如果说前面两位学者聚焦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及其理论与马恩之间的张力关系,复旦大学王凤才则以历史的经纬为立场,凝视历史的价值与规范展陈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转轨。从个案分析角度,通过解读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对现代性的解构,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正在实现从形而上学批判到现实性批判的跃迁。(www.daowen.com)

段忠桥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正义概念的两种用法,再度评析伍德对马克思正义概念的误解,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相关论述中对正义概念有两种用法: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用法,在这一用法中,正义指的是人们对从属于生产关系的分配关系的道德评价;二是基于不同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分配诉求的用法,在这一用法中,正义指的是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提出的“给每个人以其应得”的分配诉求。伍德的论断——“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之所以不能成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正义概念存在两个误解:一是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用法中将正义阐释为司法概念而不是道德概念,二是在基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分配诉求的用法中认为马克思从未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张秀琴以《现代戏剧发展史》为文本,阐述卢卡奇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概念。主要探讨“戏剧青年”卢卡奇的物象化概念,并认为要探究物象化概念,我们或许更应该转向卢卡奇的前马克思主义或康德化时期所受的思想影响。

与其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线性发展的阶段性样态,毋宁将其视为横纵相连的历史坐标,在“前进—回溯”[1]的态势中推进人类认识世界、解放世界的螺旋式上升进程。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思想资源,不仅完整展露断裂性与连续性、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相统一的以反思、批判与超越为内涵的思辨进程以及现代化进程;更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等经典概念为新时代下关涉人自身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提供可供参鉴的理论形式与阐释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