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气韵生动,神彩气韵跃然纸上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气韵生动,神彩气韵跃然纸上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韵”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是创作和评价作品的标准。分开来说,所谓“气”指神气,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某一风格的精神气质。这种艺术品既有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具有神完气足的美的最高价值。是客观生活,内心意念与书法艺术的技巧高度统一,凝神静思,进行创作,心不知有手,也不知有笔,一气呵成,浑融统一,于是产生了气韵生动的艺术佳品。神彩气韵,跃然纸上。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气韵生动,神彩气韵跃然纸上

“气韵”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是创作和评价作品的标准。无论是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诗歌,无论是何种文学艺术风格或流派,都尊之为金科玉律。气韵指书法等艺术品的神气和韵味(或称为“神韵”)。分开来说,所谓“气”指神气,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某一风格的精神气质。凡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精神世界应是无限丰富的,他们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最高点,去观察和认识事物,能创造出独特的书法艺术。这种艺术品既有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具有神完气足的美的最高价值。所谓“韵”是指书法艺术作品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韵味,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人生阅历、学识才华通过线条起伏、黑白布局、用笔枯润、以及文字语言等外在因素,和谐地表现出来的韵味。气韵生动本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原则的重要概念,必须仔细思索品味,才能体验出其中的美妙。

古代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怀素、邓石如、郑板桥等人的书法艺术都是气韵生动的佳品。他们在创造优秀作品时,都是把一生所淀积的感知、理解、文采、修养、气质、才气、想象升华为特殊的激情。是客观生活,内心意念与书法艺术的技巧高度统一,凝神静思,进行创作,心不知有手,也不知有笔,一气呵成,浑融统一,于是产生了气韵生动的艺术佳品。

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已积聚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当其置身于天朗气清,惠气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兰亭美景之中,进入群贤少长,畅叙幽情,游目聘怀的境地;他的精神世界渐趋丰富充实;进而灵感勃发,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于是谈古人,论生死,缘兴感,临文差悼,站在摆脱名教,追求旷放的东晋时代的高峰,挥毫走笔,写下了气韵生动,名垂千古的《兰亭序》。此中生动的气韵,正是时代的特点、作者秉赋、情景相融,天才凝聚的结晶,《兰亭序》的气韵还表现在整篇书法作品的用笔结字和章法上。笔姿飘逸,结体疏朗,似奇反正,欲断还连,抑扬分明,起收精当,重字别构,章法自然。这即与作者的性格和所写的情景相吻合,又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不愧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和经典。

又如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又是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的气韵,表现在新颖和怪异两方面。他生当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太平盛世”,却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残酷镇压知识分子的“文字狱”。当时的绘画为师法古人的“画院派”所垄断,书法被毫无生气的“馆阁体”和“帖学”所束缚。他却不愿作御用文人,要避免“文字狱”的镇压。在书法艺术上创造了隶、楷相结合,以隶为主的“六分半书”。新颖奇特,参差错落。行笔在正常的点画之外,不时杂以竹枝兰叶,创造了兼容数体且与绘画结合的技法。他自我欣赏地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他的章法,有人誉为“乱石铺街”,所书大大小小,歪歪斜斜,或隶或楷,有兰有竹。这种“板桥体”给人以活泼狂怪,无拘无束,自由放纵之感。神彩气韵,跃然纸上。(www.daowen.com)

古代书法评论家还常将汉字书法比喻成人的形象,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正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将楷体比喻人的站立姿态,以说明其正端稳重,仪态雍容;将行书比喻为行进姿态,以说明字体的活泼生动;将草书比喻人的奔跑,以说明其运动迅速,气势风发。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得草书笔势。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描述了张旭草书与感情的结合。说他将平生的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以及酣醉无聊不平,都寄寓于书法作品之中。从狂草中去理解如此丰富的感情,也就会悟出书法形象的实质及其深刻的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