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理因素对笔迹的影响分析与实践

生理因素对笔迹的影响分析与实践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生积极影响的为正迁移,产生消极影响的为负迁移。表达过程是言语运动条件反射系统与书写运动条件反射系统的进一步强化,并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起巩固联系的过程。

生理因素对笔迹的影响分析与实践

(一)年龄与笔迹的变化

书写技能是书写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的书写技能是在生理、心理机能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学习训练获得的。

书写技能的训练一般是从学龄开始的,书写技能随着书写人年龄的增长,将经历初步建立、快速提高、相对稳定、逐渐衰退的四个阶段。

1.书写技能初步建立阶段的笔迹特点

初学写字时期,主要是学龄前到小学三年级左右,这是建立条件反射、初步形成动力定型的时期,历时4年左右。在这个阶段,书写人要经历识字、仿写、表达三个过程。

识字是以识记字形、学会读音、理解字义为主。识字过程首先通过视觉感知文字的形象,建立并存储文字的视觉表象,其次借助听觉器官感知字的读音,最后通过老师讲解理解字的含义。通过不断练习强化,在大脑皮层初步建立起字的形、音、义的联系,实现了看到字就能认识、辨读和理解其含义。

仿写是识字的继续,其过程就是建立书写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开始仿写时,书写人首先要进一步感知字形,通过老师的讲解将整个字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乃至单个笔画,并理解它们之间的配置关系,从而形成对字的具体结构形态的视觉表象。然后按照老师讲解的文字书写规则,逐笔逐画进行仿写。仿写时,书写人要一边观察字形,一边控制手臂做出书写动作,同时要依靠视觉的监督,随时矫正仿写的动作。仿写的初期由于大脑皮层的书写运动区与视觉性言语之间的暂时联系较弱,需要书写人集中注意力在局部书写动作上,以致难以顾及书写过程的全部,因此,仿写过程是生硬、缓慢、不协调的,也是最费力的时期。当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书写运动中枢神经之间的联系从开始建立到不断巩固加强,书写器官之间的联系由泛化到集中,相对应的书写活动才会由笨拙到比较自然。当书写人的注意力不用主要集中在写字的过程时,表达就成为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人在学习写字时,并不是每个字都要仿写,更多的是依靠技能的迁移,就是说已掌握的技能可对随后技能的学习产生影响。产生积极影响的为正迁移,产生消极影响的为负迁移。在书写人掌握基本笔画的运笔技能、常用偏旁的结构和笔顺规则后,即使遇到从未见过的字,由于技能的正迁移,也会通过不同笔画或偏旁的重新组合将其写出来。但是如果对字的结构分辨不准,就可能由于负迁移而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运笔、笔顺等。一个人脱离规范的笔迹特征多数在该时期形成。

表达是通过书写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书面表达时,书写人首先要考虑表达内容,然后选择记忆中的适当词语,按照所掌握的语法规则,一边组织语言一边利用书写技能写成语句,从而通过一定的书面言语内容表情达意。表达过程是言语运动条件反射系统与书写运动条件反射系统的进一步强化,并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起巩固联系的过程。能够顺利地通过书写活动进行表达,是书写技能初步建立的标志。

2.书写技能快速提高阶段的笔迹特点

书写技能的快速提高阶段,主要是小学三、四年级到25岁左右,大约历时15年。在这个阶段,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书写训练的增加,书写技能由生疏到熟练,书写水平快速提高。这一时期,书写熟练程度被作为书写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此时,通过不断练习和巩固,连锁式的条件反射系统(书写动力定型)已经基本建立,书写技能初步建立时书写动作的缓慢、抖动以及多余的紧张现象基本消失。由于书写过程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负担,书写人会很快速地学会新字,比较自如地启动并完成书写活动,一些人开始关注如何提高书写水平,即如何把字写得好看。这一时期,人的生理心理不断发育,且处于上升期,书写动力定型的可塑性强。如果持续进行书法训练,书写人的书写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总体来看在这个阶段,随着身体和心智发育日益成熟,书写练习不断增多,以及新技能的掌握,书写人书写的熟练程度和书写水平快速提高。

3.书写技能相对稳定阶段的笔迹特点

一般在20多岁到60岁左右,笔迹基本脱离了不成熟阶段,书写过程进入一种相对自如的状态。这个阶段笔迹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没有进一步提高书写技能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定量的书写活动,而无须大量的书写练习,就能够维持原有的书写动力定型。因此,书写技能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种稳定状态。

但这种稳定状态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受书写人生理、心理的变化等多种外因的影响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比如:生病住院期间,书写人身体变化对书写活动会有较大影响,笔迹会出现明显的反常迹象,而在身体恢复后,笔迹的反常迹象会逐渐消失。再如,当书写人基于某种目的伪装笔迹时,笔迹可能受书写人主观意愿的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当不再有意伪装时,笔迹就恢复正常。上述笔迹变化是突发的,相对的,也是可逆的。

通过了解书写人身体状况的变化、收集历史样本、研究笔迹的特点和笔迹特征的变化规律,可以对其笔迹变化进行解释。这个时期笔迹呈现的变化,虽然缓慢,但却是不可逆的。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30岁以后与书写活动相关肌体的部分生理机能就进入缓慢的衰退期,如神经系统肌肉活动力等。区别只是在于有些人衰退得慢一点,有些人衰退得快一些;有些人衰退得晚一些,有些人衰退得早一些。所以,在同一人书写技能的稳定阶段,笔迹会有一些明显或不明显的变化。此外,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加,书写人还会学习新字、新写法,书写技能整体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局部会发生一些变化。研究笔迹变化的具体表现,不但为笔迹书写人的同一认定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确定笔迹的书写时间提供一种途径。

4.书写技能逐渐衰退阶段的笔迹特点

书写技能的衰退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年龄,二是伤病,三是写字机会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人在60岁以后(有的人50多岁)就进入生理意义的老年期。不同年龄有与之相应的生理特点,老年人与书写活动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理特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器官功能下降,表现为骨骼肌萎缩,肌肉力量减弱,关节韧带生硬,活动不灵活,视力和听力功能下降;二是肌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由于脑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据估计脑细胞数自30岁以后呈减少趋势,60岁以上减少尤其显著,到80岁可降至年轻时的50%左右),大脑整体机能的衰退(有的伴随着脑组织萎缩),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均降低,加之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减弱,书写技能会明显降低。如老年人书写笔迹会出现字形增大、运笔抖动、搭配不准、笔误增多的现象。

(二)生理病变与笔迹变化

1.神经系统对笔迹形成的作用(www.daowen.com)

人类运动依赖于遍布大脑的神经网络,因此书写功能容易受到各种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响,呈现出与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同的书写形态。医学领域通过神经解剖学发现大脑各部位损害引起的相应书写障碍的表现。额叶前中央部损害时会出现许多与连续行为有关的问题,患者书写时不能按刺激要求进行相应书写运动的改变,往往重复书写同一内容,医学上称之为惰性失写,表现在笔迹上即为相同单字或词组的无意义反复重复。额叶受损会影响计划和执行连续行为的能力及在联想基础上行为指导的能力,书写时或语法错误,或者字迹变形。因椎体外系病变导致肌张力增大、运动迟缓,患者连续书写时运笔缓慢,笔画间转换困难,字形越写越小,医学上称之为小写症。因小脑病变引起协调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患者书写时笔尖常戳破纸张,书写速度快慢不匀,单字呈无规律的左右歪斜,笔画弯曲抖动,字间距宽窄不等,字形越写越大,医学上称之为大写症。因支配手运动功能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手肌力下降,影响了手的精细动作,书写时手指笨拙、运笔无力、笔画转换困难,导致字形大且不规范。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导致患者在注意、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发生病理性改变,表现在书写行为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不按书写规范进行书写,语法错误、运笔随意拖带、停顿、乱用标点等。

2.书写运动器官损伤与笔迹变化

参与书写活动的主要运动器官是人体上肢,包括手、腕、臂,其中手的功能最重要。手的解剖复杂,组织结构精细,在很小的范围内数十个相互关联的肌健、内在外在肌、关节囊、韧带、骨骼等组织位于其间,通过手指做出内收、外展、拉伸、左右旋转等精细动作来完成书写。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使用硬笔书写,采用单钩法执笔。单钩法执笔只需拇、食、中指参与,书写时三指共同夹住笔杆下部,距离笔尖一寸左右,笔杆与纸面成45°左右角,笔杆中部斜靠在食指第三指节根部与掌部关节处(也可以靠在虎口处或食指第三指节中部),环指和小指略微弯曲前后相靠托住中指,环指、小指与掌部外侧小鱼际区、腕部成一平面贴在书写面上作支撑,掌也呈半握拳状。

硬笔书写时手腕要放松灵活,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共同完成内收和外展动作。无指与手腕的力量大小和灵活度决定了书写时用笔的力度和方向,从而决定了笔迹的形成。在五指中,拇指从里侧、食指从外侧将笔捏紧后往下轻压,中指第三指节靠近食指侧握住笔杆,写硬笔字时这三者的功能占到80%;环指、小指起支撑作用,占10%的功能;手腕通过灵活运动控制书写方向,占10%的功能。

若因为外伤手指缺失或失去功能时,就会影响执笔方法从而影响书写。由于人体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有一定的迁移和补偿能力,所以当右利手的人右手受伤时可以用左手代替右手进行书写,若五指中某个手指缺失时,可以改变执笔方式,用健康手指替代缺失手指进行书写。但是,由于大脑皮层中相关区域还是按照原来形成的动力定型书写系统控制书写活动,这就使伤前动力定型系统与实际应用产生了矛盾,期间的笔迹就会出现运笔生涩、搭配失调、结构失衡等病理性变化的特点。

(三)几种特殊精神状态下笔迹变化

1.醉酒状态下的笔迹变化

书写行为是书写运动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完成的运动行为,通常一个人在饮酒后,一定量的酒精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并使大脑皮层中与书写活动直接相关的躯体运动区、书写运动区、视觉区、言语区等几个功能区出现障碍,临床表现是出现幻觉、意识不清、记忆丧失和语言、躯体运动不协调,站立不稳,且神经兴奋,视觉模糊,手臂颤抖等现象。酒后笔迹最为突出的特点有:速度较快,连笔增多;字形较大,结构松散;偶然笔误,出现错别字。这几种特点与摹仿笔迹的主要区别在于:

(1)书写速度不同。酒后笔迹书写速度明显加快,出现连笔、潦草字迹;摹仿笔迹多是行快实慢。

(2)字的大小不同。酒后笔迹字形普遍增大,有时也有略微放大现象,但摹仿笔迹的字形,大小不一。

(3)运笔方式不同。酒后笔迹运笔自然、流畅,只是书写力度控制不一,有时可能戳破纸张;摹仿则运笔反常,出现缓慢、生涩、抖动、停顿、重描现象。

人在生活中所接受的刺激是一个统一的、复合的刺激系统,即使一定量的乙醇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脑神经功能的障碍,但定型化的刺激中,某个单一的刺激所引起的兴奋都可以成为下一个兴奋的动因,使反应活动好像预先编定的程序那样自动地完成,书写运动就会表现出固有的书写习惯,因此,酒醉状态下书写的笔迹可以检验,这为酒醉笔迹提供了笔迹检验的科学依据。

2.中毒感染型神经病患者的笔迹变化

神经疾病患者书写的字,架构散乱,起笔较有力,末笔尾线渐渐消失;向左倾斜较多,向右倾斜较少,严重的书写者字形45°向下倾斜;内容语无伦次。人的大脑是指挥全身、各系统器官运动的中央司令部,大脑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和刺激,同时神经细胞过早衰老或者变形,都会使书写者各系统不协调而失常,出现上面的书写现象,特别是左半球额叶中央的前方,这个范围区域受到损害,会使书写者出现异常,控制失调,字的架构自然散乱。字行无法平行有条理,往下跌落,如坠万丈深渊,难以表达组织字迹的语言,也是因为视觉语言中枢出现问题障碍,对文字符号无法明确表达。这同高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对脑、脑膜神经细胞造成破坏,产生意识模糊、幻觉,因而激动不安、紧张有很大关系,如能及时治疗,笔迹就会很快正常起来。

3.神经分裂症患者的笔迹变化

患者书写语言抽象,不明确具体。字的力度深浅不一、浮躁、滞缓、起笔无力,一画之中有时会断笔,再弱起笔至力度加深,到结束顿笔有力度,似是有重叠现象。同一个字有多种不同的写法,乱槽糟,笔画时长时短,缺笔少画,头重脚轻,应伸不伸,该展不展,有气无力。这是由神经中枢长期受到刺激,烦躁,跳动不安,自言自语造成的。

4.反应性神经疾病患者的笔迹变化

书写者的字体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就算是大学生也写得比小学生还差,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形态。字体严重向左右倾斜,力度反复无常。有“口”的部位,时而上面张开血盆大口,时而城口紧闭,时而下面不收口,像个大网笼罩四野。这是由于书写者突然受到刺激、冲击、打击,认为社会环境变幻不定难以承受,没法冷静适应,觉得老天针对他,太冷酷无情。其感觉神经中枢混乱,脑神经元收缩、伸张不均匀,生理信息传达不平衡和运动程序紊乱。字体也像扫把一样狂扫使劲,拖来拖去不间断乱画一番,字像织成的蜘蛛网,光怪陆离,别人看了也很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